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院/中醫頻道:一走路膝蓋就疼,下蹲困難,不能長時間行走。這些都是困擾很多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骨性關節炎。如今,這種疾病很多三四十歲的中年人因為生活習慣、運動方式以及認識上的誤區,也加入到骨性關節炎的行列。下面由徐州市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劉詩榮主任醫師,就骨性關節炎的相關情況為我們做一些知識講解。
劉詩榮主任介紹,骨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病、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因好發于老年人又稱老年性關節炎。發病機理:運動損傷、關節過度使用、發育異常、感染、代謝性紊亂、內分泌異常等疾病導致軟骨功能異常、結構破壞,骨組織彼此接觸,關節變形,功能異常。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骨性關節炎患者日益增多。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并沒有得到科學的治療。那么,治療此病怎樣才算科學?當然以分期治療為佳,因為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大致分為早、中、后三個時期。有病例說明如下:
病案一:患者王某,女,46歲,右膝疼痛時輕時重2月余。晨起關節僵硬、屈伸不利,活動后疼痛可緩解。X線拍片顯示關節結構正常、輕度骨質增生、軟骨無破壞。診斷為早期骨性關節炎。給予中藥內服、熱透,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等綜合療法,3周后癥狀消失。
病案二:患者張某,女,65歲,雙膝疼痛、輕度腫脹5年余,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西藥,但停藥后癥狀又加重。X線拍片顯示膝關節輕度骨質增生、關節間隙內窄外寬、輕度膝內翻。診斷為中期骨性關節炎。給予關節沖洗、O3治療、中藥熱透、口服抗骨增生膠囊、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等進行治療,6周后癥狀基本緩解。
病案三:患者李某,女,72歲,雙膝疼痛15年余。右膝嚴重內翻畸形,不能下蹲,起步艱難,夜間痛醒,長期大量服用消炎止痛藥物,但是疼痛不能緩解。慕名前來求治,給予人工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第三天CPM鍛煉膝關節,兩周后傷口拆線,扶拐站立,四周后去拐行走,生活自理。李某說:我最滿意的是不僅能下蹲上廁所了,也能象其他老齡人一樣上公園鍛煉了。
病案四:患者王某,女,73歲,雙膝關節嚴重內翻如O形,整日疼痛難忍,服止痛藥物無效,病史15年余。診斷為后期骨性關節炎,三年前醫生建議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因拒絕手術要求保守治療,療效不好,終日以輪椅想伴。由于不能得到充分活動,身體很快發胖,繼發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而醫生對其也不敢輕易為其手術,三月后突發中風而亡。實在可惜。
上述前三位病人,同患一疾病,因輕中重不同,分別接受了合理的治療,療效均較理想。而病案四患者關節炎已到后期,功能完全喪失,因其觀念落后,不能接受醫生建議,失去最佳治療時機。表面看來其所患疾病不是要命的內臟疾病,但卻嚴重影響了內臟功能,最終縮短了自己的壽命。
由此可見,合理分期治療至關重要!沒有手術指征超前手術固然不好,但關節功能已廢,盲目拒絕手術就更不可取。內臟功能尚可且耐受手術的老齡人,應改換觀念,接受科學的手術治療。目前醫學科學發展很快,人工關節技術日益成熟,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造福患者。
最后,劉詩榮主任提醒患者,為預防本病的發生發展,要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
一是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受風寒濕。不可久居濕地。尤其是在年輕時不可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有些老齡人喜歡冬泳,從關節生理角度看并不合適。
二是要適當運動,但不可過度使用關節。有些老齡人因內臟功能較好,經常爬山,并引以為豪,殊不知此項運動并不是老齡人的最佳運動方式。因為爬坡會加快關節的磨損。
三是要預防骨質疏松。老齡人愛吃素,雖然對預防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癥有益,但長期吃素,會加重加快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 輕度的骨質增生并無大礙,但過早的骨質疏松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每天適當補充一點優質蛋白對骨質和關節大有裨益。
四是要學會拒絕止痛藥物和激素治療。這類藥物對一時緩解癥狀雖有一定療效,但長期運用結果只會加重關節的退變!
徐州中醫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