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秋風蕭瑟,萬物雕零。“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這是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秋窗風雨夕》中的詩句。的確,秋風、秋雨常令人憂愁,有趣的是,這個“愁”字竟是“秋”和“心”相迭而成。為何秋風秋雨愁煞人呢?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樂。充足的陽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時間減少,特別是碰到秋日陰雨連綿時,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消極怠工”,人的情緒也因此而變得低沉消極,萎靡不振。所以,秋愁是正常的生理及季節更替現象。只要認真調護,合理飲食,可有效地防止秋愁的發生。
首先,生活要有規律,要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使人精神抖擻,有效地防止秋愁的發生。
其次,要多曬太陽,在晴朗的日子里,要多到戶外活動,充分接受陽光的恩賜,接受日光浴。研究發現,陽光是一種電磁波,猶如一種天然的興奮劑。陽光輻射到人體會造成一系列生理變化,如紅外線的"熱"效應,會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紫外線的作用可以使黑色素氧化,皮膚中維生素D和組胺增高,胃酸分泌增加;還會使血液中血紅蛋白、鈣、磷、鎂等含量上升等等。此外,陽光通過眼睛與神經纖維相聯系,能促進腎上腺素、甲狀腺素及性腺素增加,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從而使人充滿活力。
第三,要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老年人也可根據自身健康情況選擇合適的體育項目,以強身健體。適宜的運動,可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促進大腦供血,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
第四,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可消除抑郁情緒。
第五,要積極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心情舒暢,精神振奮,“秋愁”自然會避而遠之。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詩,給人的不僅是秋天的生氣,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有此樂觀豁達的心情,何愁“秋愁”不去、憂郁不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