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科頻道:提到醫學影像科,許多患者的第一印象是“拍片子的”。然而患者們不知道的是,醫學影像科在整個診療環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醫學影像科是臨床科室的眼睛,一個讓隱性疾病無處可藏的“大偵探”。
“影像科醫生就是幕后給患者‘看病’的人,他們借助X光機、CT機、MR機、B超、ECT、PET、DSA等科技設備,以超級‘透視眼’由表及里地看穿人體五臟六腑,乃至微小細胞的信息。”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張欣賢主任介紹:“醫學影像科對臨床醫學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因為臨床上各科各系統疾病大多需要放射醫師的輔助判斷,以明確病情。影像學檢查可為疾病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完整、詳實的診斷依據,大大提高了臨床診療水平。”
穿刺活檢技術:創傷小 恢復快 準確率高
穿刺活檢是腫瘤治療過程中非常常見、非常重要的一步。腫瘤選擇哪些手段治療,往往有賴于穿刺活檢得到的病理結果。但由于腫瘤患兒相對成年人較少,很多兒童專科醫院并未開展此項技術。徐州市兒童醫院在門診、會診中遇到過很多腫瘤患兒,僅僅依靠影像資料和實驗室的檢查讓很多孩子都無法得到確診,而通過穿刺活檢這項技術,就可解決這一問題。
去年春,家住銅山的一名6歲的小女孩因為面部出現不明腫塊不能確診而去上海某兒科醫院求醫。醫院建議女孩做面部切檢手術確定病理,彼時這家兒科醫院并未開展穿刺活檢技術,女孩媽媽擔心孩子因此破相,經介紹找到了徐州市兒童醫院做穿刺活檢。經過20分鐘的穿刺手術,腫塊組織順利取出,僅在女孩臉上留下一個1毫米左右的小針眼。
“兒童的可塑性強,隨著成長,這個小針眼很快就看不見了。而組織送檢結果也很快出來,女孩的面部腫塊終于得到了確診,最后病理確診: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主治醫師周強說:“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不明性質的腫物,或者腫瘤病變,只要有無法確診的情況,都可以考慮穿刺活檢,它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效果好、準確率高。”
胎兒磁共振成像(MRI):對胎兒神經系統畸形診斷更敏感更準確
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磁共振成像檢查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可與CT檢查相互配合,對疾病診斷、療效評估更精準。
胎兒磁共振成像(MRI),顧名思義,和頭顱MRI、腹部MRI一樣,是MRI眾多檢查技術中的一種。
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主治醫師馬菲介紹,胎兒磁共振成像(MRI)是近年來新開展起來的較為成熟的孕期檢查技術,與傳統的孕期彩超檢查相比,MRI對于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情況及各種畸形的診斷更為敏感及準確。對于特殊孕婦,例如孕婦體形肥胖、羊水過少、雙胎及多胎等情況較彩超檢查更清晰、更準確。
馬菲給記者進述了去年來就診的一名孕婦,因比較肥胖,腹部脂肪層較厚,四維彩超檢查胎兒四肢顯示不清晰,懷疑海豹肢畸形,這種嚴重的肢體發育畸形,假如確診,胎兒將無法存留。家長懷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進行胎兒MRI檢查,發現胎兒四肢顯示清晰,發育正常,無明顯畸形。出生后新生兒四肢發育正常,家長感激不已。
采訪中馬菲表示,胎兒MRI有著諸多優點:胎兒MRI軟組織對比分辨率較高,不受骨骼影響,對胎兒各系統解剖結構及異常的顯示明顯優于超聲;視野大,可以精確地進行各種不同切面掃描,從而顯示胎兒全貌。能比較精確地進行胎兒發育及母體、胎盤等各種測量。對胎兒組織的定性較好,對于胎兒病變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不受母親情況影響,對羊水過少、雙胎及孕晚期胎兒,能更好顯示胎兒結構。對于小氣道疾病、食管閉鎖、小器官病變檢查效果優于超聲檢查。
垂體核磁共振(MRI):針對生長激素缺乏矮小兒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材的高矮越來越重視,身材矮小目前已成為青少年就診內分泌門診的主要病因之一,生長激素缺乏所導致的垂體性侏儒癥是兒童身材矮小最常見的病因,直接危害兒童的健康,若能及時明確診斷并用適當的激素補充治療,大多數患兒能夠健康成長。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于矮小癥患者預后及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主治醫師徐超指出:“核磁共振檢查(MRI)是觀察垂體結構和病變的最佳影像方法,能清晰地顯示垂體、垂體柄及鞍區鄰近結構。核磁共振檢查(MRI)采用GE DISCOVERY 750 3.0T 磁共振掃描儀進行,垂體MRI檢查序列采用無間隔薄層掃描,包括矢狀位T1、冠狀位T2脂肪抑制、CUBE動態增強檢查。能夠準確顯示GHD矮小兒童各種垂體疾病的特點,對矮小兒童垂體疾病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性,及時檢查有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避免漏診和誤診,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和指導。”
今年8月,銅山區一位8歲女孩,因“身材矮小生長發育遲緩”來徐州市兒童醫院就診。5年前家長發現患兒身高較同齡兒童矮小,并且生長速度較慢,平均每年增高不足4cm,后來家長對孩子進行保健藥治療1年,療效較差。4年前至徐州市兒童醫院檢查發現生長激素嚴重缺乏,在醫學影像科進行垂體核磁共振檢查(MRI)確診為垂體柄阻斷綜合征。病情確診后患兒及時規范應用生長激素治療,在此期間患兒身高恢復增長,目前身高已與正常同齡兒童一致。
CT和MRI多模態成像技術:用于小兒惡性實體腫瘤診療
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及諸多相關因素的影響,小兒實體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發病率高的要數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和肝母細胞瘤。目前小兒實體惡性腫瘤更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術前或術后輔以放療、化療、介入治療等治療手段,有效提高了患兒臨床治愈率,明顯改善了腫瘤患兒生存質量。因此治療前腫瘤的準確定位、定性及定量診斷尤為重要。CT或MRI單一模態成像都無法單獨全面提供腫瘤生物學信息,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主治醫師李錢程告訴記者,多層螺旋CT成像有軟組織分辨率差及放射輻射等缺點;MRI沒有放射輻射,但掃描時間長,且對腸道內氣體不顯影,對腸管運動敏感,易出現偽影等缺點,因此將CT和MRI成像模式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為小兒實體惡性腫瘤診療提供了更多的生物學信息,提高臨床治愈率。
兒童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療:精準 創傷小 效果明顯
兒童出血性疾病種類繁多,當人體的止血機能發生障礙時,可引起皮膚、黏膜和內臟的自發性出血或輕微損傷后即出血不止。
徐州市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科主治醫師李炯稱,目前介入栓塞治療兒童出血性疾病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并取得良好效果。動脈栓塞術是在靜脈全身麻醉下,采用改良的Seldinger’s技術,在DSA引導下,將目標血管插入導管造影,以初步明確動脈血管的形態、數目及走行特點,明確病理血管位置;然后在超滑導絲的引導下,選擇插入靶血管內,栓塞相關出血動脈,達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如咯血、嘔血以及外傷所致的肝脾腎的出血介入栓塞治療等。
“DSA血管造影,又叫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血管治療和檢查手段。DSA是通過介入微創的方式,從動脈入路,用血管介入器材到達靶病變,通過注入造影劑來觀察靶血管的病變情況。”李炯采訪中稱,630雙板DSA設備可用于血管瘤的介入治療,還可廣泛開展實體腫瘤介入栓塞、化療。“它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導絲導管將腫瘤的供血動脈局部注入化療藥物栓塞劑,在局部腫瘤體內達到最高的濃度化療藥物,達到最高療效。做完之后我們再把腫瘤的供血動脈栓塞,使腫瘤缺血。這樣就可以達到一是高濃度的化療藥物殺死瘤體細胞,二是栓塞瘤體供血動脈,餓死腫瘤細胞的雙重效果。”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