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仁慈醫院/創傷頻道:“當病人在我面前安然睡去,然后平安醒來的時候,我的背后會有光。”——徐州仁慈醫院麻醉科主任韓林立。
麻醉醫生對很多人來說是神秘和陌生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在手術室里忙碌著,除了術前訪視,病房患者幾乎看不到麻醉醫生,即使見到了,麻醉醫生也常常帶著帽子和口罩,看不到“廬山真面目”,從手術開始到手術結束,麻醉醫生幾乎是“隱形”的,而麻醉醫生又是手術中具有“超能力”的人:不但消除了術中疼痛,而且還可以讓患者在清醒與睡著之間自由轉換,其“生命”完全在麻醉醫生的掌握之中,整個麻醉過程可以說是“性命相托”的最佳體現。

許多看似簡單的麻醉操作中,往往伴隨著很高的風險,高齡患者圍術期并發癥和死亡率約為成年人的3倍,其中約2%與手術麻醉相關。因此,保證老年危重患者圍術期安全是麻醉醫生和外科醫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影響外科治療的關鍵因素。在徐州仁慈醫院的麻醉科內,就有這么一群與病魔“爭分奪秒”的醫療“守護者”,今日,就跟我一起走進徐州仁慈醫院麻醉科,揭開“幕后英雄”的神秘面紗。

95歲老太右髖骨折,仁慈醫院:“只要可以救,就不怕擔風險”
12月9日,家住山東的95歲老人張玉鳳不慎摔倒,致右髖部疼痛,活動受限,疼痛難忍,家人送其來到徐州仁慈醫院,被確診為“右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可麻煩的是,接診醫生發現張老太有冠心病、房顫、高血壓等多種老年基礎性疾病,手術存在較大風險。

據徐州仁慈醫院關節外科蔣守海主任介紹,“其實每次我們接收90歲以上的老人,手術壓力真的非常大。”雖然仁慈對骨科手術已經十分嫻熟,但是張玉鳳老人95歲高齡,手術風險極大,對手術麻醉的要求極高,加之老人家有各種老年性疾病,術后真的難以保證不出現并發癥。“但是我們醫院秉承‘仁愛、慈心、善行、濟世’的院訓,只要可以救,就不怕擔風險。”12月13日上午9時,蔣守海團隊決定對老太實施手術。

麻醉,并非局限在手術間,早在手術開始前,麻醉工作就已經進行
“因為人體的器官機能和其儲備能力在三十歲以后就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衰退,因此,老年人相比青年人對手術和麻醉的危險度更高,我們麻醉醫生的工作貫穿于術前、術中、術后全過程,在圍術期肩負著維護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責任。”徐州仁慈醫院麻醉科韓林立主任說。

韓林立在術前評估了張老太的心肺功能儲備、基礎疾病、需要糾正的異常等,術中還需要時時監測張老太的血壓、心率、心律、脈氧等生命體征,管理輸進身體的各種液體和出血量及尿量,在手術室床頭的位置是各種麻醉設備,有監護儀、麻醉機、肌松檢測儀、快速血糖儀、血氣分析儀、血壓計、除顫儀等等儀器,隨時監測病人在手術中的生命體征。

手術中,韓林立的眼睛一刻也沒離開過面前的心電監護。“上面的任何指標出現變化,我們就要‘行動’。比如患者的血壓降了下去,那我們就需要根據情況給患者使用升壓藥,來保持這個‘指標’在正常范圍內,因為患者年紀95歲,她的心腦血管會存在一些退行性變,而且代償能力非常的差,有時稍微用一點麻醉就可能引起各種生命體征的變化。”韓林立說。

一臺手術中麻醉師不僅要保證病人在手術過程中無痛感,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監測脈搏、呼吸、血壓、血氧飽和度、出血量,保證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并隨時準備與突如其來的狀況打一場“硬仗”,術后同樣還要監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確保患者脫離危險。
醫療是個綜合學科,需要鮮花,更需要默默付出的綠葉
95歲的張老太手術完成后,韓林立依舊守著張老太,直到張老太醒來與家屬溝通好注意事項,方才結束。據韓林立介紹,“即使是同一種病,不同的病人給的藥量可能也不太一樣,你要盡可能讓他們手術時不痛,你還必須保證他們能醒來,我做麻醉40年了,能認出我的患者其實寥寥無幾。”
據了解,下面一臺手術是位85歲患有老年癡呆的患者,麻醉風險相對來說更大。

每一臺成功手術的幕后英雄——麻醉師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手術麻醉似乎只是睡一覺那么簡單。對于經歷手術的病人來說,最迫切的期望便是安全、無痛。而對于外科醫生來說,則需要平穩和良好的手術條件。因此,麻醉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麻醉醫生就像一部電影的攝影師、燈光師、特效師,臺前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的存在卻至關重要。
一臺手術結束,患者要從麻醉狀態蘇醒過來,這同樣是個充滿風險的過程。這時,也需要麻醉醫生處理這一個個監測指標,使生命從指標中走出,重新回到這個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來。
他們是每一臺成功手術的幕后英雄。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