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李園 記錄整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更加關注自身與家人的健康。到底什么是健康呢?健康需要管理嗎?健康又應該怎樣管理呢?我們請到了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蔣明偉先生替您解答這些問題。
健康需要管理
蔣明偉院長說,我們先談談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予健康下的正式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那為什么健康需要管理呢?
就這個問題我主要談兩點:
第一,衡量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健康水平的主要三大指標:
1、平均期望壽命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地區自解放至今,中國的人均壽命由原來的30歲延長至現在的75歲,就上海一個城市為例,現在的人均期望值壽命已達78.5歲。
2、孕產婦死亡率 從53年起,在農村進行簡單的接生培訓,由于產后出血,導致死亡率高居不下。而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孕婦由于產后出血導致死亡的比例很少。
3、嬰幼兒死亡率 通常指5歲以下嬰幼兒的死亡率。如今兒童要打疫苗,現在我們有“六苗防八病”的說法,小孩在剛生下來24小時內服用卡介苗,30天服用糖丸,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比如說上海昆山現在已率先實現小康水平,在其達標的21項指標中,其中就有這三項。
第二、關于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國際上標準的劃分是按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60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7%以上)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已接近11%。按國際比例,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徐州為例,徐州總共有924萬人口,市區有156萬,只60歲以上老人就有11.3萬,占市區總人口的7.2%。上海60歲以上老人占上海總人口的18.5%。有這樣的統計,美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用了70年,英國用了50年,而我國只用了20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個速度是相當快的。
對于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不發達的基本國情和日趨嚴重的人口才齡化問題,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造成很大的壓力,政府的包袱越來越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政府開始養老保障改革,歷史還相當短暫,社保基金總量很低,不足以滿足今后的需要。
目前中國被統稱為“社保基金” 的資金其基本保險的社會保險基金,包括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五個方面的基金。個人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對象,也是社會保障資金的提供者之一,又是唯一的社會保障的受益者。
基本養老金包括兩部分:一部分來源于企業繳費形成的社會統籌基金,實行現收現付制;另一部分來源于職工個人繳費形成的個人賬戶基金,實行積累制。應該說這個制度設計是科學的,現收現付部分有利于國家發揮收入調節作用,維護社會公平;個人賬戶部分有利干積累養老基金,以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沖擊。但是新制度建立時,已退休的職工(老人)和在職職工(中人)在新制度實施前都沒有個人賬戶積累,形成個人賬戶的歷史缺口,如醫療保險,單位和職工按一定工資的固定百分比,向有關保險機構繳納保險費。如按這個比例,醫院要承擔職工工資的7%,職工承擔個人工資的2%。
在這方面,我國也做了相應的緩解社保基金壓力的改革措施,如延長退休年齡,既可以減少養老金的支出,增加養老保險的供款,緩解社會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又可增加社會保險金的總量。再如,在企事業單位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在過去,人是國家的人、單位的人,人才使用率和效益低,單位很難砸掉職工手中的“鐵飯碗”,另一方面,傳統人事管理制度下,工作單位與社會保險高度重合,單位不僅僅支付職工相應的工資報酬 , 還承擔了職工的住房、醫療等社會屬性的福利保障。所以,實行人事代理制度 , 從勞動關系上變 " 單位人 " 為 " 社會人 ",相應減輕了企事業單位的壓力,也是國家在各地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上一個重要部分。
另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結婚年齡的提高、丁克家庭的出現和單身人群的增多,這也對社保基金的積累也造成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