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莊是北京的一條大街,它曾因是北京展覽館所在地而名揚國內。現如今,它又因一個中醫門診部在此而揚名海外。
“為這個中醫門診部起名百萬,當時絲毫沒有商業的寓意。”張藻南告訴記者,“而非要講有什么象征意義的話,我們這些從業人立志把中醫國粹再傳承千百萬年。”
1984年,張藻南從北京積水潭醫院黨委書記位置上退下,這個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干部,不求老有所獲,但求老有所為。當時,她與一同退下來的另兩位同志找到原衛生部部長崔月犁,提出將老專家、老教授組織起來辦一個有特色、高水平的門診部,這一想法得到了崔部長的贊成。
當時,市場化改革在國內其它領域搞得如火如荼,在醫療衛生領域卻處于尖冰封動。而得益于老部長的高瞻遠矚與鼎力支持,1987年6月1日,中國第一家中醫專家門診部誕生了,它具有鮮明的民營色彩。
崔月犁老部長親自出席成立大會并為門診部定下服務宗旨:充分發揮傳統中醫特色和名老中醫技術優勢,發揚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低廉優質的醫療服務。
彈指一揮間。北京百萬中醫門診部創建20年來,婦科專家姚五達、肝病名醫屠金城、皮科專家趙永昌、腫瘤名醫余桂清、正骨專家段如勝、針灸名醫于匯川、不孕癥專家趙松泉、兒科名醫裴學義等百位做堂就診,共計接待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以及外國友人疑難病患者160多萬人次,治愈濕疹、鼻炎、腫瘤、不孕癥各類疑難雜癥幾十萬例。
據張藻南披露,這些行醫專家身懷絕技絕活,大多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截至目前,百萬中醫已經形成了一個人才尖端梯隊,80歲以上為名醫大師,60-70歲是各科專家,50歲左右為后起之秀。
而在時下,正是由百萬中醫組合的這一群高年齡、高技術、高品德“三高”特殊創業群體卻遭遇“寒流”侵襲,透不過氣來。
據了解,從2001年開始,我國正式實施了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劃分非營利性與營利性兩類機構。而按照國家主管部門頒布的相關法規,凡屬于非營利性的、兼顧專科與綜合的大醫院,可有資格被指定作為公費醫療及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多項相關政策。
無法跨入“醫保定點”大門,隨之而來的是病源遞減。據悉,過去除零散的就醫者外,在百萬莊大街周邊的建設部、外交學院、中新社、建工學院等單位,與百萬中醫有著長期的醫療合作關系,卻在這幾年中被迫相繼轉走。而很多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感到非常遺憾,盡管這里醫術高、療效好,但出于經濟上的考慮,或放棄就診,或看病后再轉到醫保定點醫院取藥。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來,百萬中醫年平均就診量減少了55%,藥費年平均減少了50%。而只看病、不開藥或少開藥的運營現狀,早已無法支撐門診部的正常運轉。
當下,與百萬中醫有著同樣境遇的在全國尚有千余家。據有關部門的調查,這些民營或民辦的中醫診部以及診所,大都起步于上世紀末。目前,多數飽受煎熬,苦苦掙扎;少數揮淚惜別,關門停業。
瓶頸能否打破
長久以來,醫療衛生在我國被視為大眾民生的基本福利待遇,各地大小醫院,均由國家投資開設,不準他人染指,以此確保它非營利的公益色彩。
在市場經濟引入之后,國內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漸起,民營等社會資本終于得以步入,但其性質卻被劃定在以營利為主的范疇。時至今日,由于出身“血統”不純的緣故,導致無法與那些非贏利醫院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
“事實上,那些大醫院在這些年來早已面目全非,非營利不再是它們惟一恪守的方向與宗旨。而時下追逐多開藥、開貴藥正在那些大醫院紛紛上演,這從一個側面作了一個最生動的詮釋。”業內專家對記者表達了如此的看法。
沒有“紅色頂戴”,包括百萬中醫在內的廣大中醫機構在自身發展上自然受到政策上的歧視。而對步入“醫保定點”,除對“出身”先前有強調性的說法以外,其“具有一定規模”也是一個必要條件。
按照相關文件的解釋,這些被定為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則必須擁有各類住院病房、主要醫療器械等完備設施。而這對從事“望聞問切”的中醫醫療機構真是在“趕鴨子上架”。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開辦中醫服務的多數是診所,一般為兩、三個大夫,一、兩間診室。即便是大一點的門診部,也不可能達到類似北京中醫醫院的規模水平。
社區衛生服務是未來我國城市衛生發展的重要方向,這已列入《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業內專家強調指出,歷經多年的實踐證明,廣大的中醫機構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化解看病難、看病貴等方面發揮著卓有成效的作用。
據調查,我國中醫診部診所基本上建立在社區周邊,其日常服務對象以老年人和兒童為主。不遭受走遠路去排隊之勞苦,又避免相互交叉感染之弊端,更可以相對減少看病吃藥所花費用,這一服務形式早已深受廣大工薪階層的歡迎。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統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中藥處方費用平均值僅為西藥處方的76%,社區居民對中醫藥的滿意率達到79%。中醫藥在保健和康復方面的參與率分別達到88%和93%。
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非國有經濟處處長顧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這是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戰略步驟。而適當增加合格的民辦中醫醫療機構作為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單位,這對優化當前我國醫療資源具有戰略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年初,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公布第七批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90家定點醫療機構名單中,新增加70家社區服務站和10家營利性醫院。而這一舉措被媒體評論為“北京醫療保險監管的最新思路”。
“獲批準的這10家營利性醫院,在京城屬于一級以上醫療機構。”很多中醫機構掌門人忿忿不平地表示,“我們要達到這個規模水平,既不客觀也不現實,有悖業界發展規律。”
據悉,時下,個別民營中醫機構為了阻止運營繼續惡化,已另辟它徑,選擇掛靠在非營利性的大醫院,以此間接去拿到“醫保定點”的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