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有媒體日前報道,河北鋼鐵集團河南舞鋼職工醫院3天內連續發生2起入院病人不明原因死亡事件,而當事醫院卻表示“國內醫院都是50%的誤診率,這很正常”,此言在網上激起眾怒。面對誤診這一敏感話題,一些專家和醫務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生應謹言慎行,提高醫術,尤其不能把“誤診率”當成開脫醫療事故責任的托詞;但另一方面,造成誤診的原因復雜,醫學仍需探索,患者不妨對醫生和醫院也多一分理解。
■此誤診和彼“誤診”不是一回事
本應該右腳做手術,醫生卻在病人的左腳上動了刀子;因沒有診斷出膽囊結石,某醫院錯切了患者的膽囊,致使病人延誤了膽總管結石治療……將“誤診”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網上跳出的新聞報道甚至刑事案例遠不止舞鋼職工醫院這一樁。每一個事件后的跟帖都是網友對醫方的嚴厲斥責。
上述這些事件能算誤診嗎?
專家特別強調,誤診屬于學術研究范疇,醫生期望在特殊的誤診現象中找到共性的規律,從而讓更多的醫生防范誤診。但是,因責任心不強而導致的“誤診”與技術無關,根本上不了誤診研究的臺面。
《臨床誤診誤治》雜志主編陳曉紅解釋,定義誤診必須包括四個方面內容:一是病人已經就診,二是就診時具備了確診的條件,三是醫生沒有主動收集用以診斷所需的資料,四是已經進行無效的治療并使病情延誤惡化。
陳曉紅說,誤診研究一般帶有回顧總結的性質,她組織30多位臨床醫生對1990年以來國內公開發行的醫學期刊進行調查, 涉及醫學期刊近700種共300多萬篇文獻,其中檢索出誤診文獻10萬余篇。通過計算機技術,對采集的1500多萬條誤診文獻信息進行歸納、統計、分析。結果發現,20年來年度誤診率波動在26%~31%之間。“這一數據與國外報道的誤診率基本相同。”
對于這一數據,北京兒童醫院小兒骨科主任醫師張學軍卻表示,以他的專科特點和多年臨床經驗來看,即使三成左右的誤診率也有點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