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抗疫日記:來自徐醫附院援揚醫療隊的抗“疫”日記:譚菲——每段經歷都是人生最珍貴的遇見
? 姓名:譚菲
?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 定位: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工作時,看著患者康復、拿到出院通知時難以抑制的激動,我的心里替他們高興,也為自己和所在團隊感到無比欣慰;下班后,通過微信視頻和遠在徐州的家人說上幾句話,看著11個月大的女兒在視頻里咿咿呀呀的可愛模樣,我的心里很溫暖,感謝家人們給我的每一次鼓勵和支持。有點小遺憾,9月19日是女兒人生中的第一個生日,我應該沒辦法當面送上祝福了,我想,女兒長大后她會理解的。
我來自徐醫附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作為徐醫附院援揚州醫療隊19名醫生之一,此刻我身在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和同事們一起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為揚州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徐醫附院的力量。
8月10日晚上9點多,我在家接到醫療隊馳援揚州的通知,10點多趕到單位做好準備;8月11日凌晨從徐州出發,清晨抵達揚州,隨即切入抗議模式:上午開會、中午培訓考核、當晚便接管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22病區、收治第一例病人……在徐醫附院黨委周密組織部署、各部門全力配合下,92名醫護人員用最短的時間投入到全新的工作環境中,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對我個人而言,這注定是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工作經歷,在期待與忐忑的交織間開始了。
說起來,這次作為徐醫附院援揚州醫療隊醫生來到揚州,我感到很幸運,也感受到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
去年初,徐醫附院醫療隊支援湖北黃石的時候,正趕上妻子懷孕住院,領導考慮到我的情況特殊就沒有安排前往。這次來到揚州抗疫救治一線,是我第一次身處隔離病區,接觸到這些新冠肺炎患者。我和張揚、胡偉偉三人組成第一小組,最先進入了徐醫附院醫療隊的陣地——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22病區。盡管是新環境,從到達第一天、收治第一名患者開始,每位醫生都快速掌握這里的醫療設備和工作流程,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這里的每一位患者都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從輕度到重度都有。在病區,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全副武裝”:穿隔離衣、戴防護口罩、戴面屏、戴手套,熱到身上衣服分分鐘就被汗水濕透。由于環境條件特殊,所有醫護人員在值班的六個小時內不能吃飯、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這些基本需求只能下班回到駐地后才能解決;在病區,我們每天接收病患、調整治療方案、給患者做CT、查核酸、查血、查抗體……值班期間能坐下來休息一會兒都成了奢望。好消息是,在收治病人的同時,也陸續有患者康復出院,就算聽不懂當地方言,我們隔著防護面屏也能感受到他們的開心和感激。那一刻,我們更大的感受是欣慰。
昨天,我們病區的患者一家四口同時出院了,真是為他們高興。當初,8月11日,剛到揚州的第一天,我們收治了一名16歲還在讀初中的小姑娘,在住院期間我們得知,小姑娘的父母、奶奶,也先后確診并收住院,但是分別在在不同的病區接受治療。因為小姑娘年齡還小,獨自一人很想家人。我們了解情況后,積極聯系其他病區進行協調,最終把小姑娘的父母、奶奶轉到我們病區,一家四口搬到了同一間病房,使他們能夠團聚。七夕那天,我們把駐地酒店發給醫護人員的巧克力、小蛋糕、牛奶等零食,作為禮物送給了小姑娘一家,他們非常開心。怎么說呢?我們是想用這種方式,給逆境中的小姑娘一點小驚喜,也能讓她稍稍改善一下生活。一家四口中,四十多歲的父親是病情較重的,剛轉過來的時候高燒、呼吸困難,經過我們的精心治療,病情漸漸就好轉了。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一家四口核算檢測全部呈陰性,全部康復出院。
和患者們相處的這些天,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們面對疾病時樂觀開朗的態度,沒有怨天尤人,沒有郁郁寡歡,而是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經過治療的患者們,病情好轉得都比較快,病區里的很多患者已經康復出院了。他們的堅強和樂觀,也給我和同事們平添了很多信心。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半個月,醫療隊出發時喊出的口號“眾志成城,抗擊疫情,揚州必勝”還在耳邊回響,院黨委王人顥書記提出的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以赴救治病人、精誠團結和確保自身安全等四點要求和叮囑時時浮想在腦海里。而我和我的醫護同事們,已經漸漸適應了在揚州的環境和工作節奏:每天迎來的是患者們信任和期盼的目光,每天經歷的是四班倒的緊張忙碌工作,每天帶走的是一身疲倦和汗水。
眼下,醫療隊還不確定返徐的時間,我想說的是:每段經歷都是人生最珍貴的遇見。加油,徐醫附院醫療隊!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