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需要積累,財富需要積累,健康也需要積累。所謂健康,就是在心理上、精神上和身體上都達到完善狀態,而非衰弱及病態。從某種意義上說,積累健康比積累財富、知識更為重要。
一些研究資料表明,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很低。以深圳為例,10余年間,特區開拓事業的精英,有近3000人撒手人寰,平均年齡僅為51.2歲,比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廣東省平均壽命76.52歲低25.32歲。
中國科學院工會于1997年8月開始對中科院全國系統在職職工1991年1月至1996年末的死亡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職科學家平均死亡年齡為52.23歲,大大低于1990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壽命73歲。
國家體委科研所調查表明,北京中關村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而10年前調查數據顯示: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是58.52歲。10年后的今天,中關村的知識分子死亡年齡提前了5.18歲。
是什么原因使這些知識分子英年早逝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物質生活迅速提高的今天,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反比10年前提前了呢?
按照模糊醫學理論的觀點,人的生命線可分為四個階段:35歲前為健康期,35歲至45歲為疾病形成期,45至55歲為疾病暴發期,65歲后若無大器質性病變,便進入相對安全期。因此,45歲至55歲是人生最艱難的階段。
審視當代人群的疾病和健康問題,必須以新的醫學模式為指導,即心理——生物——社會醫學模式,許多嚴重影響人群健康和生命疾病的病因就存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吸煙、酗酒、暴飲暴食、長時間沒有節制的打牌、玩游戲機、看錄像、泡歌舞廳、唱卡拉OK等,夜以繼日生活無規律,許多有害因素通過累積作用,容易在人體呼吸、消化、心腦血管系統等種下很多慢性病的禍根,這些“定時炸彈”在青年時期大都不會被發覺,但一旦到中年就會發生“爆炸”,到頭來難逃疾病的侵襲,病魔纏身的厄運。如長期吸煙,其累積作用易導致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十多種癌癥。酗酒會使大腦思維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暴飲暴食還會損害胃腸道,導致胃下垂、胃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長期睡眠不足會使體內的激素分泌規律發生改變,尤其是過多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較早睡早起的人高50%。仔細品味,積累健康確實很有道理。
積累健康是一筆無形的投資,受益的不僅是自己和家庭,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戒懶惰:人到中年,不知不覺感到兩腿沉重,身心疲勞,因而不愛運動,這說明“衰老”已悄悄降臨。因此,人到中年力戒懶,應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散步、打拳、做操、游泳等。
二戒過勞:人到中年肩挑工作、家務兩副重擔。如若生活、學習、工作等安排不妥,則身體各組織器官得不到適當休息,時間久了就會積勞成疾,誘發睡眠不好、飲食不振、體重減輕,甚至血壓升高,心肌缺氧而誘發心臟病。
三戒煙:人到中年,由于懶或勞累都想吸煙,但吸煙這種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脅中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元兇。尤其是大量吸煙,患慢性病的危險迅速增加。所以人到中年應力求戒煙或少吸煙。
四戒發怒:人到中年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易波動,特別易動“肝火”。人在發怒時,情緒劇變,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劇,血壓升高,體內血液循環需重新調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擾,容易誘發胃腸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故中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
五戒縱欲:人到中年,夫妻情深意濃,往往此時易引起沖動多欲,這對健康極為不利,易感到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甚至危及壽命。故只可有情,不可縱欲。
六戒多食:多食會增加體重,導致肥胖。而肥胖者往往有“四高”即高血糖、高血壓、高甘油三脂、高膽固醇,這“四高”又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禍根。同時,每餐食過飽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于胃腸而誘發其他疾病。為了健康,人到中年必戒多食。
據醫學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證實,英年早逝者有91%屬后天自身因素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于自己,如果你有了強烈的自我保健意識,把自我保健看成超越醫藥治療,防病重于治病,那么健康長壽并非神話。
一些研究資料表明,我國中年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很低。以深圳為例,10余年間,特區開拓事業的精英,有近3000人撒手人寰,平均年齡僅為51.2歲,比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廣東省平均壽命76.52歲低25.32歲。
中國科學院工會于1997年8月開始對中科院全國系統在職職工1991年1月至1996年末的死亡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職科學家平均死亡年齡為52.23歲,大大低于1990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壽命73歲。
國家體委科研所調查表明,北京中關村知識分子平均死亡年齡為53.34歲。而10年前調查數據顯示: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是58.52歲。10年后的今天,中關村的知識分子死亡年齡提前了5.18歲。
是什么原因使這些知識分子英年早逝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物質生活迅速提高的今天,知識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齡反比10年前提前了呢?
按照模糊醫學理論的觀點,人的生命線可分為四個階段:35歲前為健康期,35歲至45歲為疾病形成期,45至55歲為疾病暴發期,65歲后若無大器質性病變,便進入相對安全期。因此,45歲至55歲是人生最艱難的階段。
審視當代人群的疾病和健康問題,必須以新的醫學模式為指導,即心理——生物——社會醫學模式,許多嚴重影響人群健康和生命疾病的病因就存在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吸煙、酗酒、暴飲暴食、長時間沒有節制的打牌、玩游戲機、看錄像、泡歌舞廳、唱卡拉OK等,夜以繼日生活無規律,許多有害因素通過累積作用,容易在人體呼吸、消化、心腦血管系統等種下很多慢性病的禍根,這些“定時炸彈”在青年時期大都不會被發覺,但一旦到中年就會發生“爆炸”,到頭來難逃疾病的侵襲,病魔纏身的厄運。如長期吸煙,其累積作用易導致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十多種癌癥。酗酒會使大腦思維能力降低,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暴飲暴食還會損害胃腸道,導致胃下垂、胃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長期睡眠不足會使體內的激素分泌規律發生改變,尤其是過多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較早睡早起的人高50%。仔細品味,積累健康確實很有道理。
積累健康是一筆無形的投資,受益的不僅是自己和家庭,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戒懶惰:人到中年,不知不覺感到兩腿沉重,身心疲勞,因而不愛運動,這說明“衰老”已悄悄降臨。因此,人到中年力戒懶,應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如慢跑、散步、打拳、做操、游泳等。
二戒過勞:人到中年肩挑工作、家務兩副重擔。如若生活、學習、工作等安排不妥,則身體各組織器官得不到適當休息,時間久了就會積勞成疾,誘發睡眠不好、飲食不振、體重減輕,甚至血壓升高,心肌缺氧而誘發心臟病。
三戒煙:人到中年,由于懶或勞累都想吸煙,但吸煙這種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脅中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元兇。尤其是大量吸煙,患慢性病的危險迅速增加。所以人到中年應力求戒煙或少吸煙。
四戒發怒:人到中年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易波動,特別易動“肝火”。人在發怒時,情緒劇變,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劇,血壓升高,體內血液循環需重新調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擾,容易誘發胃腸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故中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
五戒縱欲:人到中年,夫妻情深意濃,往往此時易引起沖動多欲,這對健康極為不利,易感到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甚至危及壽命。故只可有情,不可縱欲。
六戒多食:多食會增加體重,導致肥胖。而肥胖者往往有“四高”即高血糖、高血壓、高甘油三脂、高膽固醇,這“四高”又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禍根。同時,每餐食過飽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于胃腸而誘發其他疾病。為了健康,人到中年必戒多食。
據醫學專家多年的研究成果證實,英年早逝者有91%屬后天自身因素造成。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人的健康長壽,60%取決于自己,如果你有了強烈的自我保健意識,把自我保健看成超越醫藥治療,防病重于治病,那么健康長壽并非神話。
閱讀下一篇
人到中年要“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