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62歲的女性患者,因“腹部反復疼痛十余年”經多方治療無效,來徐州市中醫院門診就診,行檢查后擬“腹痛待查”收入院,患者入院時腹部疼痛,伴噯氣,納差,查體臍周以及劍突下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
患者入院后,完善必要檢查,予以禁食胃腸減壓,抗炎抑酸保護胃黏膜、能量營養支持治療為主,效果不佳。術前CT顯示十二指腸水平部擴張,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十二指腸廣泛脹氣、擴張,距屈氏韌帶約40cm, 空腸對系膜緣嵌入橫結腸系膜裂孔,切開結腸系膜裂孔,拖出嵌頓腸管,發現腸管已發黑壞死,切除。診斷:橫結腸根部裂孔空腸疝伴嵌頓,予以空腸內疝嵌頓松解+部分空腸切除術,術后病理示:小腸充血水腫伴灶性出血。符合腸系膜裂孔內疝。術后很快痊愈。
對于腹內疝的癥狀與治療,徐州市中醫院普外科主任權紅光教授說:腹內臟器或網膜經腹腔內正常或異常的孔道、裂隙轉離原有位置即構成腹內疝。
其臨床表現:如隱窩入口的口徑大,腸管自由出入,故有些先天性腹內疝可無癥狀,但通常多有腹脹、惡心、隱痛等慢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疼痛劇烈時可捫及囊狀包塊,叩之呈鼓音,緩解期鋇餐檢查可見一團小腸盤繞固定某一處。急性梗阻時腹部X線平片顯示一團小腸固定于某一部位且有多個液平,如發生絞窄,則出現絞窄性腸梗阻的癥狀和腹膜炎體征。
權紅光教授指出:先天性腹內疝并不多見,且無特征性臨床表現,診斷困難,常于急性小腸梗阻手術時發現。此外,腹腔手術后并發嚴重急性小腸梗阻,就考慮后天性腹內疝的可能。
腹內疝均須手術治療。先天性腹內疝的疝環緣多有重要血管或器官,腸管在復位時不可強行擴張或任意切剪疝環以免損傷。Winslow孔疝可作Kocher切口充分游離十二指腸以擴大疝環。十二指腸旁疝只能在疝環的下方剪開,尤其對右側十二指腸旁疝絕不可誤傷其疝環前緣的腸系膜上血管。總之,術中要求十分注意疝環毗鄰的解剖關系。
真性、先天性腹內疝疝囊為富有血管的腹膜、網膜或系膜,只能在無血管或非血管主干處切開,回納和檢查嵌頓的腸管。如無壞死而擴張的腸管復位有困難,可在嚴格防止污染的情況下行腸減壓后再回納。如已絞窄壞死,則在疝環入口腸管正常處予以切斷,于疝囊內取出壞死腸段,再吻合切端。先天或后天性腹內假疝的手術原則是:疝內容物復位后,剪除粘連帶或縫閉所有裂隙以防止復發。
重點推薦:徐州中醫院普外科 權紅光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8390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