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病情
教學查房
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徐醫附院腦血管外科的優勢在哪里?特色項目是什么?
●后循環腦動脈瘤
何為腦動脈瘤?徐醫附院腦血管外科李中林解釋說,就是腦動脈壁局部的異常膨出。簡單說,腦動脈瘤就好比動脈壁上吹了個小氣球,膨出的腦動脈壁極薄,隨時會破裂。
腦動脈瘤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最常見的年齡是30—60歲。其發病率居腦血管疾病的第3位,僅次于腦梗死及高血壓腦出血。
“這是我們的醫療特色,”李中林說,“我們的年手術量全省排名前三。”
后循環腦動脈瘤在此類疾病手術中,難度及風險是非常高的。一方面在動脈瘤夾閉過程中,動脈瘤位置深,顯露困難,且供應腦干的穿支血管繁多,一旦造成誤夾或是損傷,將直接影響腦干供血,后果不堪想象;另外經后組顱神經的手術間隙狹小,稍有損傷會造成術后飲水嗆咳、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顯然,這些對手術操作者的經驗和技術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而這類手術,在徐醫附院腦血管外科已常規開展。
●腦血管畸形
腦血管畸形是腦血管先天性、非腫瘤性發育異常,是指腦血管發育障礙而引起的腦局部血管數量和結構異常,并對正常腦血流產生影響,其破裂出血主要表現為腦內出血或血腫。
腦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朱玉輻說:“我們科在治療腦血管畸形等腦出血性疾病上,積累了眾多經驗。”
治療腦出血手術方面,該科在徐淮地區率先采用經島葉入路顯微鏡下微創血腫清創術,還可根據具體情況個體化采用微創血腫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等不同方式治療腦出血。
對于“經島葉入路”的優勢,朱玉輻副主任醫師說,首先是最大限度減少腦組織的損傷,對功能保全意義重大。島葉是腦皮層距離殼核血腫最近的部位,切開島葉皮層即可見血腫。尤其對于左側優勢半球的血腫,避免皮質造瘺損傷顳葉腦組織,增加患者言語功能恢復的機會。同時,島葉最接近出血點,經島葉進入血腫腔在顯微鏡下可直視出血點。當然,經島葉入路也是最佳視角并減少腦牽拉。
腦血管外科早在2004年就率先開展了這一項技術,隨后,淮海經濟區的多家醫院都曾到他們那里取經。“我們也在積極的推廣這一項技術,因為對患者有益。”
●頸動脈狹窄
對于缺血性疾病,朱玉輻副主任醫師介紹,近年來,發病率很高,其臨床研究的意義更大。比如腦梗塞,往往合并頸動脈狹窄。作為血液由心臟通向腦和頭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的頸動脈,一旦出現狹窄的癥狀,易引發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目的在于改善腦供血,糾正或緩解腦缺血的癥狀。在這方面,徐醫附院腦血管外科擅長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治療頸動脈狹窄。朱玉輻介紹說,頸動脈狹窄是引起腦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預防腦梗塞公認的金標準。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頸動脈狹窄病人越來越多。病人多表現為間斷頭暈、眼前發黑、一過性腦缺血發作(TIA)或反復腔梗等。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血管外科一門精細手術。徐醫附院腦血管外科能夠熟練開展此類手術,一方面是體現科室的實力,同時,也是醫院多學科協作的成果,展示出了醫院CT診斷技術、麻醉技術,以及現代化手術室和手術配合的實力。
今年春節前,邳州一例58歲男性病人,右側肢體麻木無力1周入院。頭顱MRI顯示多發腦梗塞,頭顱CTA顯示雙側頸動脈重度狹窄(狹窄均>95%)。病人家屬找到李中林,李中林仔細閱片,詳細了解病情后為該病人制定周密細致的手術治療方案。腦梗塞發病4周后行左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術后恢復好出院。第一次手術后4周再入院,李中林主刀行右側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術后經嚴密觀察治療,恢復滿意,復查頭顱CTA顯示雙側頸動脈通暢,斑塊切除滿意,痊愈出院。
●煙霧病
何為煙霧病?李中林說,這種病因為顱內血管在血管造影時腦底出現異常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形態如裊裊煙霧而得名。煙霧病作為一種腦血管堵塞疾病,看似輕盈,實則兇狠——煙霧病輕可使患者喪失意識,導致偏癱,重則腦出血致命。煙霧病是一種至今病因未明、發病機理不清的疾病,所以沒有明確有效的藥物可以治療,多采用外科手術辦法來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因為血管本身出了問題,無法疏通,外科用的辦法就是通過手術,打開肌肉、腦膜、顱骨,將顱外的血管接進去,建立一座‘高架橋’來疏通,這叫做搭橋手術。”李中林主任說。
搭橋成功后,盡管大腦顱底部位依然堵塞不通暢,但搭橋進去的血管能供應血流。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手術并沒有涉及病變部位,但病人的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都能得到改善。
資料顯示,在我國,煙霧病發病率是千分之一,且多發于4到14歲和40歲左右的人群,成人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兒童,男性略多于女性。“如果你的孩子情緒突然變得不穩、??摁[、昏厥,變得不愿跑跳,不調皮而且學習跟不上,那就得提高警惕了。”李中林說,對于成人來說,若出現頭昏頭暈,且手腳力氣減退或不對稱,那也得留個心眼,這都有可能是煙霧病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