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在院里的統一部署下,我被分派到我院對口支援的銅山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8月10號,正在指導該科消化內鏡及內鏡下的治療工作時,門診醫生將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帶到我的面前,問診后得知,患者郭女士,40歲,近日來反復腹痛,有大便次數增多癥狀。”市一院消化內科姚萍醫生回憶著,“為郭女士行腸鏡檢查,直腸距肛緣2cm處見一直徑0.4cm粘膜下隆起,表面微黃,需要做超聲腸鏡進一步明確診斷并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由于該院沒有超聲腸鏡等設備,所以我與對口支援科室主任及患者充分溝通,建議轉診到我院行超聲內鏡檢查。”
郭女士在家屬陪同下來到市一院消化內科,陳光俠副主任經超聲內鏡檢查后考慮為直腸類癌。“類癌是一種低度惡性的腫瘤,起源于神經內分泌細胞,可以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縱隔、肝、腎、卵巢、內分泌腺、乳腺以及胰腺等,最常見于消化道。該患者類癌長在直腸距肛緣2cm處,若經傳統外科手術治療,就無法保住患者肛門,需要在患者腹壁上造瘺以解決排便問題,這樣的結果,對一個年輕女性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陳主任介紹說。
在NCCH親自動手ESD微創手術
“當時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時,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焦慮與不安。‘治愈她,并讓她有尊嚴地活著。’這是當時在我腦海中呈現的唯一意念。”陳主任強調。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全面、深入地溝通,綜合分析,周密安排,陳主任決定為郭女士實施內鏡下微創手術——ESD手術,患者在靜脈麻醉情況下,在整個ESD微創治療團隊的努力下,病變經內鏡下被完整剝離。
“整個手術都很順利,術中出血少,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術后即可下床活動, 24小時恢復飲食。術后病理確定了直腸類癌的診斷,并且完整切除。”陳光俠欣喜地介紹著,“看到患者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心里很是欣慰。”
“當時我真的無法接受和想象以后的日子腹壁造瘺,每天帶著大便袋子生活的情景,那一刻我感到非常的無助、恐懼。”郭女士在ESD手術痊愈后,向陳主任表示感謝并吐露心聲。
面對患者及其家屬的謝意,陳光俠平靜地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要謝就謝姚萍醫師吧,首先是她及時發現了病變,有了發現才會有進一步治療、治愈的可能,她才是第一功臣。”
據了解,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技術,治療主要針對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變。方法是在內鏡粘膜下注射基礎上利用幾種特殊的高頻電刀將病變所在黏膜剝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內鏡下操作技術。ESD擴大了普通內鏡下切除的適應癥,可完整地切除病變,達到根治消化道腫瘤的效果,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胃腸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變的最先進技術。相較傳統外科手術,ESD具有不用開刀、創傷小、無痛苦;技術成熟,成功率高;并發癥少,治療時間短,患者易耐受;經濟合理,大大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可以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和組織類型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在根除腫瘤的同時完整的保留胃腸道的結構和功能的眾多優勢。
陳光俠在內鏡室手術間隙
采訪中了解到,市一院消化內科引進并投入使用的EVIS(奧林巴斯)290內鏡及放大內鏡系列是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機器,具有清晰并自帶放大功能,可以進行電子染色,有助于提高胃食管早癌檢出率。消化內科副主任陳光俠十余年來一直從事消化專業并熟練胃腸鏡操作,致力于消化道腫瘤研究十余年,近三年來,潛心研究胃食管早癌診斷與治療。據陳主任介紹,相關權威數據表明,我國胃鏡檢查發現的胃癌90%屬于進展期癌,而早期癌的檢出率不足10%,胃鏡精查可大大提高胃食管早癌檢出率,為疾病的早期治療贏得最寶貴的時間。
編審:焦海波 文字:韓黎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