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10月11日是“世界鎮痛日”,倡導“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以喚起人們對疼痛的關注。麻醉醫生,正是為患者“免除疼痛”的白衣天使。
11日當天,記者走進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在李北平主任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麻醉科的日常工作。
一場手術,除了主刀醫生外其實還有一個關鍵人物——麻醉醫生。他們負責病人生命的維持,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很多人覺得麻醉充滿著神秘感,對其存在不少誤解。“麻醉就是打一針完事?”當然不是,其實在手術臺上,外科醫生切割縫合,其他的大多由麻醉醫生完成,可以說是“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手術前的兩句話,暖心與信心
“你好,我是你的麻醉醫生。將在手術中保證你的安全。”每場手術前,市一院麻醉科主任李北平必說這兩句話。前一句是為消除陌生感,后一句則是給患者信心。有時他還會根據患者情況做情緒安撫,采訪開始前他剛參與的那臺手術,患者還在麻醉準備階段與醫生們聊起了八卦。
對患者進行安全核查后,李北平主任與同事開始進行麻醉誘導,幾分鐘后,患者已在不知不覺中進人麻醉狀態。李主任調整好呼吸機參數及輸液泵各藥物的參數后,認真的觀察多功能監護儀上的血壓、心電、呼吸等數值,通知外科醫生一切情況良好。此時手術才正式開始。這場手術從中午11點半持續到下午3點,此間,李北平的工作就是在外科醫生對患者進行手術時保障患者在麻醉狀態下的生命安全,隨時做好搶救準備。“其實,手術時發現病人體征異常的人是麻醉醫師,進行搶救的也是麻醉醫師。”李北平說。
打一針只是開始,復蘇才圓滿
下午3點,李北平守完了這場手術,但不意味著他能休息。他還要負責讓患者從麻醉狀態中恢復過來。患者恢復意識和自主呼吸后,為患者清理痰液,拔出氣管導管,還要調整好鎮痛劑和防止嘔吐的藥物,以緩解患者手術后的痛苦。
“聽得見我說話嗎?可以醒來了,手術做完了,你很平安。”把患者推到復蘇室后,麻醉醫生通常還要在這里再監測半小時,才能把患者送回病房。
每臺手術中,麻醉醫生需要操作監控多臺設備,監測指標超過10余種,例如血壓監測、脈搏監測、體溫監測、尿量監測、中心靜脈壓監測、失血量監測、吸入氧氣濃度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呼末CO2監測,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監測、心排血量監測、麻醉深度監測、血氣監測等。
有些患者怕痛,喊“多打麻藥”
值得一提的是,安撫不同類型的患者是麻醉師的必修課之一。
若遇到患者怕痛要求多打麻藥,麻醉師為了安撫其情緒,通常都會一口答應。實際上,麻醉藥物的劑量是經過精確計算的,由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手術時間長短決定,絕不可能因為患者的要求增多減少。而患者的視角看不到麻藥注入,躺在手術臺上,緊張與擔憂是順理成章的,當他們發現真的不疼時,情緒就會安定得多。偶爾還會遇到一些緊張到胡言亂語甚至開口罵人的患者,醫生們都是一笑而過。
李北平說,麻醉藥物對任何人都有作用,只是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有耐受程度的不同。影響耐受程度的原因很多,比如年齡、臟器功能、遺傳基因、疾病史等。而且通常住院手術的話,麻醉醫生都會要求把病人術前內環境調整到最佳狀態,適量補充電解質、蛋白質等。李北平解釋說,這是因為蛋白質不足可能引發低蛋白質血癥,伴發組織水腫,從而降低麻醉耐受力,對失血和休克的耐受能力也會降低。
性命攸關的大事,不能出問題
李北平主任說:“麻醉不能出問題,那是性命攸關的大事。麻醉醫生的手術壓力可想而知,但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之前麻醉科參與搶救的一位動脈斷裂的傷者,由于難度頗高,其手術經歷后來還被改編成了微電影《極速營救》,廣受關注。而就在最近,一位80多歲的老人在市一院做聲帶手術,家人術后還送來了錦旗。原來,這位老人聲帶上長了一個腫瘤,聲門被堵塞大半,說句話都憋得面孔發青,患者非常難受,可因為年齡大,基層醫院認為手術風險太高,不敢給他麻醉,最后輾轉到市一院才得以治愈。
李北平主任回憶說,這位患者平時呼吸時就已經很憋悶了,麻醉后肌肉松弛,氣管就更加狹窄了,因此這臺手術的難點就是在麻醉開始的誘導期保證其呼吸通暢,順利進行氣管插管。而打麻藥的誘導期和撤麻藥的復蘇期被麻醉科的醫生們比喻為飛機的起飛與降落階段,是整個全身麻醉過程中風險最高的時候。
李北平主任說,市一院麻醉科近年為很多超齡老人進行過手術麻醉,從技術角度來說,年老因素不是手術麻醉的禁忌癥,但關鍵在于充分術前評估與準備,合理選擇麻醉方法,正確實施麻醉,圍術期密切監測與處理,以及預防麻醉并發癥。這些綜合處理對保證老年病人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他說,高齡老年人臨床表現多樣化、復雜化,麻醉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數倍于青壯年,為他們施行麻醉對每一位麻醉醫師都是挑戰,因此必須深入認識衰老的病理生理和藥理學變化,掌握圍術期的主要危險因素和防治措施,麻醉前詳盡地評估病情并做好充足準備、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案、提高麻醉管理能力。市一院麻醉科有充足的自信做好高齡老年人的麻醉,正是基于他們長期的經驗積累與謹慎細致的醫療作風。
無痛分娩,有助于產婦積攢力氣
市一院麻醉科的日常工作除了臨床麻醉,還有疼痛治療、急救復蘇等不同分類,例如李北平就兼任疼痛科的主任一職,很多疼痛治療方面的會診和手術都會積極參與。諸如門診的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產房的無痛分娩等,醫生們都需要排班值守。尤其是開展分娩鎮痛需要嚴格的條件,而市一院麻醉科在這方面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
“分娩疼痛讓不少產婦消耗了大量體能。當真正需要發力時,卻有人已經虛脫了。”李北平主任告訴記者,無痛分娩的好處在于讓準媽媽們不再經歷疼痛的折磨,減少分娩時的恐懼和產后的疲倦,在時間最長的第一產程得到休息,有足夠的力氣完成分娩。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耗氧量,防止母嬰代謝性酸中毒的發生。
李北平主任告訴記者,目前使用較普遍的是椎管內阻滯,這種方法安全性較高、鎮痛效果最確切。不過,雖然分娩鎮痛技術理論上可以做到完全無痛,但不能真這樣做,否則產婦就使不上勁了。最好的效果是給產婦留有部分子宮收縮的疼痛感覺,需要時可以隨時用力,這就對麻醉劑量的精確把握有較高的要求。
使用麻醉藥物會不會對產婦及胎兒產生不良影響?李北平主任表示,“由于無痛分娩使用的藥劑量很少,通過胎盤很少,藥物很快就會被代謝掉,對哺乳無影響。但要注意的是,無痛分娩能降低剖宮產率,但不可能完全避免。若產婦出現緊急情況需要進行剖宮產,可通過硬膜外管直接注入手術需要的麻醉藥,從而節約了寶貴的搶救反應時間,有利于母嬰安全。”
李北平告訴記者,麻醉醫生是非常辛苦的,每人每天工作少則9小時,多則14小時以上,而且每年近一半時間是手術高峰期。“我們經手的每一次麻醉,都關乎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每臺手術的壓力與責任都是沉甸甸的。”
專家簡介:李北平,市一院麻醉科、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江蘇省醫學會麻醉分會委員,江蘇省抗癌協會腫瘤麻醉與鎮痛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1992年畢業于徐州醫學院麻醉學系,同年分配至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工作至今,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擅長臨床麻醉與疼痛治療。曾在南京心血管研究所、北京阜外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修學習,獲得局新技術引進二等獎一項及科研課題兩項,并發表論文近二十篇。
科室簡介:麻醉科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專業始創于1958年,是我市最早涉足麻醉領域的醫院。1961年成立了由專職醫師負責的麻醉組,并建立了麻醉工作的各項制度,書寫了麻醉操作常規,開展了各種神經阻滯麻醉、雙腔氣管插管、單側支氣管麻醉、鼻插管、中心靜脈壓測定等業務。為徐州市麻醉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1978年麻醉科正式成立,開展科研及臨床麻醉工作,并在徐州市率先開展了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及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的麻醉。很多麻醉科醫師隨后參與了徐醫麻醉系的教學工作。上世紀90年代由麻醉科抽調醫師成立了ICU,并開展了疼痛門診工作。
人才建設方面,市一院麻醉科不斷選派年輕醫師到上海、北京等醫院進修學習,快速提高業務能力。目前,麻醉科擁有20人的麻醉專業技術隊伍,其中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5人,主治醫生7人,醫師4人。從學歷層次看,博士1人,碩士以上學歷6人;從年齡結構看,幾乎都在50歲以下,正是年富力強的黃金年齡。
硬件設施方面,每張手術臺均配備進口新款麻醉機,并配備多功能監測儀,配合除顫儀、連續測心排量儀及血氣分析儀等技術設備。
業務素養方面,麻醉科成功配合外科施行各類手術麻醉,如體外循環聯合辦膜置換、嬰幼兒復雜先心糾治。體外或非體外冠脈搭橋術、夾層動脈瘤血管置換或介入治療、心臟移植、肺移植、腎移植、嗜鉻細胞瘤摘除術、腦動脈瘤鉗閉及介入治療等手術的麻醉,并成功完成了許多危重疑難病人及嬰幼兒和超高齡老人的麻醉。近年來還承擔了國際“微笑列車”及“明日計劃”行動,已施行手術兩千多例。此外麻醉科還承擔了全院的急救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無痛人流及無痛腸鏡等工作。多年來培養了數百名進修生和實習生,曾發表論文70余篇。并先后四次派員參加援外醫療隊。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