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昨天,在小郭進行結腸癌手術后的第三天,她的父親也辦理了住院手續,因為他被查出和女兒一樣,也患上了結腸癌。
■22歲女孩腹痛一個月發現是結腸癌晚期
豐縣女孩小郭今年22歲,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患上結腸癌,而且已經到了晚期。一個多月前,她感覺肚子疼,就到當地的醫院檢查,按腸炎治療一段時間后,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出現了便血。家人帶她來到徐州某醫院治療,經檢查懷疑她有結腸息肉,但是考慮她還年輕,對她進行保守治療。三天前,家人看她病情一直得不到緩解,又將她轉入徐州市腫瘤醫院腸胃科。
轉入市腫瘤醫院當天,小郭忽然腹痛加劇,并且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醫生檢查發現,她的白細胞升到38000以上,懷疑腹腔內有重度感染。在檢查的過程中小郭出現急性休克的表現,醫生為她進行了手術。
手術中小郭的病情讓在場的醫生吃了一驚,這個22歲的姑娘患上的是結腸癌晚期。在她的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出現的膿腫已經將她的腸道完全堵塞,腸道出現嚴重穿孔情況,糞便流入腹腔中,左側腹膜出現致密黏連,造成后腹膜大面積缺損。如果再晚一些手術的話她將有生命危險。
■聽從醫生的建議,父親也被查出結腸癌
手術進行的很成功,小郭目前感覺自己好多了,經過一些系列的檢查后醫生確診她為多發性結腸息肉,也就是結腸癌,并伴有家族遺傳性,經詢問得知,小郭的姑姑幾年前是死于結腸癌。于是醫生建議小郭的其他親屬最好做相關檢查。小郭的父親聽了醫生的建議后,進行檢查,不成想他也患有結腸癌,慶幸的是病情比小郭略輕。
據徐州腫瘤醫院腸胃科主任張躍介紹,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到5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在臨床中,男女比例大約為2-3:1。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像小郭這么年輕的病人,出現這么嚴重的病情是非常少見的,這也是為什么她沒被其他醫院準確診斷的原因。
■結腸癌為什么到晚期才被發現?
張主任告訴記者,主要是結腸癌早期可能是沒有任何癥狀的,所以很容易被忽視。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后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排便不暢通、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等癥狀。晚期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癥狀。另外,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會有不同。他建議必要的時候要經常做體檢,早發現早治療。如果結腸癌術后治療得當有效,早期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可達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新聞鏈接:
據了解,結腸癌是世界死因順位中列第3位的腫瘤,盡管結腸癌的治療手段有很大進展,但多年來晚期結腸癌的5年生存率并無多大改觀,因此,結腸癌預防的意義愈顯重要。
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癌變為模型,結腸癌的自然史可長達10-35年,這就為結腸癌的預防提供了極有利的機會。英國有學者指出結腸癌是一種“現代病”,與現代生活方式和飲食類型有關,大量流行病學研究,特別是移民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結腸癌的發病與能量攝入過多,肥胖,過多飽和脂肪酸攝入,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纖維和微營養素(維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鈣)攝入不足有關。
大量研究認為膳食纖維可以稀釋或吸收糞便中的致癌物,加快食物殘渣在腸道的通過時間,從而減少了腸黏膜對食物中致癌物的暴露,同時膳食纖維還可通過改變膽酸的代謝,降低結腸的pH值,并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產生,從而起到對結腸癌的保護作用。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