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非常感謝王主任,我女兒出生在南方,來到徐州就發燒感冒,帶到其他醫院看,一天打5袋吊水,打了十幾天都沒有好,后來帶回老家看好了,可是就此留下后遺癥,動不動就咳嗽犯病。以前每次看病,大量抗生素用上,還不見好轉,后來實在沒辦法,聽家人建議看看中醫,才找到市婦幼保健院的王克主任,經過他的中西醫結合調理,現在情況好多了,一般的感冒咳嗽,吃點中藥都能控制住,再也不用打那么多讓人揪心的抗生素了。”近日,在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診室,張女士見到記者激動地說。
“經過面診對其病史的了解,得知這個孩子小時候得過濕疹,用了大量抗生素不見好轉,初步判斷目前的咳嗽和體質有關,懷疑她是過敏性咳嗽,并就此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中藥調理,效果比較明顯。”徐州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王克主任告訴記者,簡單來說,過敏就是身體對外界環境產生的一種過度反應。與以前相比,現在孩子過敏疾病的發生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門診非常多見。“過敏之后免疫力低下,也是造成患兒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所以提高過敏的防范意識,早期預防、早期干預,控制嬰幼兒過敏性疾病及其合并癥的發生,非常重要。”
據了解,市婦幼保健院已啟動過敏預防門診,王主任建議:“2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應該及早進行過敏風險評估。”
中國城市嬰幼兒逾四成有過敏癥狀
“嚴格來說,我關注‘過敏’有點跨界的感覺,但這也并非毫無緣由。”王主任告訴記者,作為市婦幼保健院特色門診科室,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咳嗽由來已久。“在大量門診病例中,經常見到嬰兒濕疹、1歲之內的無菌性咳嗽、小兒無緣無故的哭鬧、腹瀉,睡覺易醒、磨牙,還有好幾天解一次大便的患兒,這樣的孩子,都要考慮過敏問題。”去年6-9月,王主任到上海參加了為期3個月的過敏預防專項培訓,今年4月,他又參加了“過敏預防門診”的啟動會議,對“過敏預防”的理解更深刻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發布一項《中國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在參與調查的33個城市的1萬余例嬰幼兒中,有40.9%報告孩子曾發生過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癥狀,12.3%的0-24月齡嬰幼兒正在遭受過敏的困擾。以皮疹瘙癢、眼鼻癥狀和胃腸道癥狀為主。
調查還分析了嬰幼兒過敏的相關風險因素:
1、家族史是過敏性疾病的高危因素。父母有過敏史是與嬰幼兒過敏發生關聯性最強的危險因素。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雙方均無過敏史.嬰幼兒發生過敏的比例為37%:父母雙方均有過敏史,嬰幼兒發生過敏的比例會升高至65%。
2、剖宮產和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人工喂養均會增加嬰兒患過敏的風險。剖宮產出生的嬰幼兒中有44%出現過敏性疾病癥狀,剖宮產嬰幼兒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關聯強度相對于自然分娩為其1.3倍;出生3天內添加過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的嬰幼兒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關聯強度相對出生3天內未添加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嬰幼兒為其1 4倍。剖宮產和普通整蛋白配方奶粉人工喂養均是嬰幼兒過敏發生的危險因素。
3、孕期和哺乳期的其他危險因素。孕期使用抗生素或解熱鎮痛藥、經常使用消毒劑或殺蟲驅蚊劑、吸煙或經常接觸吸煙環境,給嬰幼兒接觸毛絨玩具、接觸殺蟲驅蚊劑、使用解熱鎮痛藥也會增加嬰幼兒患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據王主任介紹,這是在我國首次全面、深入開展的關于嬰幼兒過敏癥狀及風險因素的調查,這也說明過敏性疾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嬰幼兒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極早采取干預措施對降低過敏非常重要
“我們在門診時發現,不少家長對如何預防嬰幼兒過敏都只有一些最基礎的了解,總覺得過敏了涂涂藥膏、吃吃抗過敏藥就好了。還有人存在‘青春期可以帶掉的’等認識誤區。殊不知,對于嬰幼兒來說,過敏歷程一經啟動,很難消除。”王主任說,嬰兒期過敏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濕疹,皮膚瘙癢干燥還可能引起繼發感染;食物過敏又相對限制了寶寶營養素的攝入,導致營養不良:過敏導致兒童身體不適,引起哭鬧、睡眠不安等,不僅影響嬰兒自身,乃至對患兒家庭的生活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王主任表示,嬰兒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時期,而過敏性疾病多呈現慢性疾病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將來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的風險大大增加;同時,引起寶寶過敏的過敏原種類也可能從一種增加到多種。據統計,近50年來,發達國家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由8%增加至12%,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由20%增加至一25%。我國的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也不容忽視,全國兒童哮喘協作組的調查顯示,至2010年,我國0-14歲兒童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已經上升到3.01%,近十年增長了一倍。
“有些食品是美味,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講,它是毒藥。”王主任說,臨床上,通常采取食物回避過敏原、環境控制及對癥藥物治療等方法。“保守統計,對2歲之內患兒進行有效干預,2-5歲患過敏性咳嗽的孩子能相應減少40%-60%。當然,并不能說干預就能完全解決過敏問題,但從我的經驗看,只要是早期不用抗生素用中藥調理的話,基本上以后得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幾率會少很多。”
王主任再三強調,雖然過敏性疾病致死性和致殘性不高,但是對患者本身和家庭生活的質量影響很大,會增加社會負擔,因此,對嬰兒過敏的預防十分重要。“從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來看,雖然遺傳因素無法改變,但極早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對降低過敏的發生非常重要。”而國外一項研究顯示,4到6個月是過敏干預的窗口期,此時干預的效果可以持續到1 5歲。
2個月以上嬰兒應做過敏風險評估
據王主任介紹,過敏性疾病已成為18歲以下少年兒童第三大常見病,是所有年齡人群排名第五的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為有效地降低我國嬰幼兒過敏的發生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2016年啟動了“嬰幼兒過敏干預項目”,徐州市婦幼保健院被遴選為徐州地區項目唯一承擔單位。“醫院領導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目前,各項工作正有序開展。”
“嬰幼兒過敏預防門診主要開展嬰兒過敏風險的評估及指導干預,以及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篩查。建議2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應該及早做過敏風險評估,看是低風險、中度風險還是高風險,然后有目的地進行干預,以防止孩子以后出現各種各樣的過敏。”采訪最后,王主任提醒大家,若有以下情況時,可到過敏預防門診就診咨詢.
1、過敏風險評估中、高風險的孕婦和嬰兒;
2、有以下癥狀的嬰幼兒,皮膚特應性皮炎(濕疹),面部、口唇、眼瞼水腫(血管性水腫)、進食后蕁麻疹、皮膚瘙癢;胃腸道,嘔吐(吐奶頻繁)、胃食管反流、腹瀉、便秘(伴或不伴肛周皮疹)、大便帶血、缺鐵性貧血,腸病或嚴重結腸炎:眼部:眼癢、流淚、眨眼、球結膜充血呼吸道:鼻癢、流涕、中耳炎、慢性咳嗽、喘息;
全身:持續的不安和腹痛≥3天/周(嬰兒:哭鬧/激惹≥3小時/天)持續1周以上,難以糾正的貧血、生長發育落后。
過敏:是免疫系統對環境中本來無害的物質所產生一種不恰當和過度的免疫反應。
特應性:特應性不是一種病,它是一種易患過敏性疾病的體質或全身狀態,稱為過敏體質,或全身致敏狀態。不是每一個有特應性體質或狀態的人一定患有變應性疾病,但特應性體質的人都有患變應性疾病的傾向和易感性,很可能將來患病。
過敏原:指可以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嬰兒出生后,免疫系統需要“學會”對無害的環境抗原產生耐受。如果免疫系統錯誤地對無害的抗原產生了反應,這種抗原就稱為過敏原。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必要條件。它們通過吸入、食入、接觸或注射等方式使機體產生過敏現象。
過敏的不同類型:根據發生的不同機理,可以分為lgE介導、非lgE介導和lgE-非lgE聯合介導三種類型。lgE介導類型發病急,遇到過敏原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病。皮膚可表現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系統表現為鼻炎、眼結膜炎、哮喘等;消化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等。非lgE介導類型發病緩慢,遇到過敏原后48-72小時才發病。主要出現消化道癥狀,類似于腸炎。lgE-非lgE聯合介導類型發病有時急,多數情況較為緩慢,以特應性皮炎(濕疹)或胃腸病為表現。
“非常感謝王主任,我女兒出生在南方,來到徐州就發燒感冒,帶到其他醫院看,一天打5袋吊水,打了十幾天都沒有好,后來帶回老家看好了,可是就此留下后遺癥,動不動就咳嗽犯病。以前每次看病,大量抗生素用上,還不見好轉,后來實在沒辦法,聽家人建議看看中醫,才找到市婦幼保健院的王克主任,經過他的中西醫結合調理,現在情況好多了,一般的感冒咳嗽,吃點中藥都能控制住,再也不用打那么多讓人揪心的抗生素了。”近日,在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診室,張女士見到記者激動地說。
“經過面診對其病史的了解,得知這個孩子小時候得過濕疹,用了大量抗生素不見好轉,初步判斷目前的咳嗽和體質有關,懷疑她是過敏性咳嗽,并就此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中藥
調理,效果比較明顯。”市婦幼保健院中醫兒科王克主任告訴記者,簡單來說,過敏就是身體對外界環境產生的一種過度反應。與以前相比,現在孩子過敏疾病的發生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門診非常多見。“過敏之后免疫力低下,也是造成患兒容易感冒的原因之一,所以提高過敏的防范意識,早期預防、早期干預,控制嬰幼兒過敏性疾病及其合并癥的發生,非常重要。”
據了解,市婦幼保健院已啟動過敏預防門診,王主任建議:“2個月以上、1歲以下的嬰幼兒,都應該及早進行過敏風險評估。”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