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獨家報道:在社會中,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工人、農民、教師、醫生……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工作。
醫生的工作和生活與我們有何不同?3月7日。全程導醫網的美女小編走近徐州市第一醫院眼科專家陳霄雅,用鏡頭記錄了這位眼科女醫生平凡的一天。
清澈明亮的瞳孔,彎彎的柳眉,細軟的睫毛微微地顫動著,那眼神優雅、嫻靜,又透露著倔強和篤定,不施粉黛的臉龐透出淡淡紅粉,她轉身,露出一個很溫馨的笑,嘴角的弧度似月牙般完美,或許,這就是天使的微笑。陳霄雅,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一科的年輕女博士,剛從意大利那不勒斯研修歸來,回到了工作崗位。
回來后的每天早晨,她都像今天一樣,騎著電車送6歲的女兒上幼兒園。
“去年到意大利學習,離家的時間太久,回來后女兒特黏我,其實,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她爸爸送。”
女兒也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笑起來甜美又可愛。看到鏡頭總對著媽媽,女兒天真地問:“媽媽,今天的拍攝從現在就開始了嗎?”
7點38分——“快點兒寶貝,要遲到了”
3月7日,這是一個初春的清晨,一個很平常的工作日早晨。徐州北城區的藍天幼兒園門口,早起的家長們踏著晨露,領著可愛的孩子走進校園。一聲聲悅耳地問候聲,讓人神清氣爽。身后傳來一陣銀鈴般笑聲,驀然回首,霄雅載著女兒來到了校園門口。
“快點兒,寶貝,咱們遲到了。”
“媽媽,我沒有吃到啊?”
“是媽媽快遲到啦!”
看了看表,才7點38分。
霄雅匆匆停好電車,刷了門禁,攬著女兒一路小跑加快走。霄雅禮貌地向老師問好,細心地幫女兒脫掉外衣放進儲物柜,倆人甜蜜地說拜拜,每個環節,都顯得熟練又溫馨。
上大班的女兒今年夏天就要升入小學了,霄雅有些“惆悵”,“幼兒園里每天早上都有早餐,上小學后就要自己給孩子做了,時間更緊啦。”
從7點38分到幼兒園,到7點42分離開,霄雅今天陪女兒的時間不到10分鐘。
“今晚我值夜班。”
7點45分——“陳醫生,你看我娃咋回事?”
初春的早晨,還帶有一絲寒冷,騎上電動車,霄雅風風火火地趕往位于市中心的徐州一院眼科醫院。由于是早高峰,上班族,送孩族的人很多,每過一個路口,霄雅都要等紅燈。穿過人群、越過車流,霄雅提前趕到了醫院。
不到8點,沒有晚。可還沒進車棚,一個患兒的家長就走了過來:“陳醫生,我娃昨晚鬧了一夜,這幾天總解不出大便,肚子脹脹的,您看看是怎么回事?是跟用藥有關嗎?”
霄雅邊停車邊問:“肚子疼嗎?能吃飯嗎?我待會兒過去看看,你別太擔心。應該沒什么問題的。好吧”
走過廊道,轉個彎就到了醫生辦公室,還沒放下手中的東西,霄雅就拿起桌上的病案本和辦公室里的醫生討論起昨天接診病人的情況。
“4床的病人眼壓有些高”
“昨天剛來一個老太太,白內障,得要做手術了”
“今天陳大爺該做手術了吧”
......
7點50分,距離8點交班開早會還有10分鐘,霄雅一扭頭進了更衣室麻利地換上“工作服”——白大褂,一邊低頭看病案本,一邊勾勾畫畫,一邊快步往外走。
這是要去哪兒?
7點50分——“來來來,都到檢查室”
“每天早上我都會先把自己比較特殊的病人看一圈,了解下他們的情況。”霄雅邊走邊說,有些病人的情況比較特殊,需要密切觀察,一旦有問題能夠及時解決,所以啊,我每天都會早來幫他們檢查檢查才放心。
“大媽,檢查室這邊來一下咯,我看看您的情況”
“大爺,您這邊來,我看看眼壓降了沒”
“吃完飯這邊來一下啊,我給你做個檢查,看今天能不能出院”......
每到一個病房,霄雅都熱情地“招呼”著自己的病人過來檢查。霄雅的動作很快,有時候人沒到,聲音救過來了,不過霄雅的聲音很輕,語速快而不急,簡單、干練又不失柔美。矯健的身姿穿梭于病房之間,稍不留神,你保準跟丟。
7點55分——“俺們想今天出院,行不”
“陳大夫,你看我家那位今天能出院不?”
“怎么回事兒?”
“別提了,俺家大兒子昨天晚上從學校的床上掉下來了,腿摔折了,住院治療要用俺的身份證,俺想回去看看。”
“是嗎?那么嚴重,你先別急,我看看你孩子的情況。處理完了我們再回來。”
......
霄雅趕忙回到辦公室翻閱孩子的病歷,“孩子的情況有些穩定了,但是你們來回折騰,我擔心孩子啊。”
患兒的父親說道:“那俺留個您的電話,有情況俺打電話問你,你看行不,俺媳婦你也看見她的情況了,一個人照顧不好孩子,俺不放心她倆在這兒。”
“你也真不容易,這小兒子生病,大兒子又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吧,你記下我的手機號,一旦有情況立馬打電話給我,好吧。千萬別耽擱,第一時間送回來,我再給你開點藥,回去按時吃,按時涂抹,知道嗎?”
“好,謝謝你啊,陳醫生。您等下就給我辦理出院吧”
“行,路上注意安全啊,別心急。”
霄雅的腳步不停,說話不停,微笑不停,每見到一個患者,家屬,霄雅都有問必答。
“往上看、往下看,往左,再往右,好,可以了,不錯啊,眼壓現在正常了”
“陳醫生,俺今天能出院不,我想回家了,有情況我再回來”。
還沒剛送走患兒的父親,又一位患者來找霄雅辦理出院。
“您家住哪兒啊?”霄雅關切地問道。
“就在徐州南郊,漢王那邊”。老大爺顫巍巍地說。
“漢王啊,那也不近呢。您這樣來回跑多折騰啊,您看,您的眼壓還是有點高,再觀察一天,咱好利索了出院就不要再來了多好,是吧大爺。您老別著急,家里有孩子看著呢,您就放心在這兒住著,把眼睛、身體調養好再走,回家了想干啥就干啥,行吧?”
“行,陳醫生,聽你的。”
8點15分——“三床,該換藥了”
8點15分,開完早會,霄雅跟著老苗一組(眼一科苗培建)開始下病房查房。1-40床,每個病人都要逐一細問、檢查、上藥。霄雅拿著記錄本,問完就記,記完再問,生怕遺漏任何一個問題和注意事項。
“陳醫生,您看看,孩子是啥情況?”說話的這位,是剛才車棚的患兒家長。他們昨天才住院,從入院到今早,孩子一點大便都沒有,昨晚鬧了一夜,早上起來一看肚子有點脹,放心不下,等著陳醫生來給看看。
霄雅摸了摸病床上孩子的肚子,“孩子的肚子摸著挺軟的呀?沒你說的那么硬,等下找兒科專家會診看下吧。”
查完房,霄雅又折返回剛才的病房,原來,她心里還惦記著一個小患者。
“讓阿姨看看你的眼睛,看看就不疼了喲。”
里間病房里傳來一陣哭聲,讓霄雅掛念的就是這個正在哇哇大哭的小男孩兒。男孩昨天剛做完手術,霄雅想來看看他的情況。可孩子小,還沒從手術的“陰影”中走出來,加上麻藥勁一過,眼疼,看到霄雅來,以為又要進手術室,哭喊著不讓霄雅看。
霄雅耐心地趴在他耳邊,輕柔地說:“你看,你快看,你的小魚醒了,想要跟你玩兒呢。”
百般哄騙,男孩兒終于露出了眼睛。
“寶貝真棒,嗯,恢復的不錯,今天就能出院了。咦,孩子爸爸呢?”
“他今天走了。”孩子媽媽回答。
“走了?什么時候回來?”霄雅皺著眉頭。
“明天才能回來呢。”
“這樣啊,那就明天再出院吧,你一個人應付不過來,好吧?”
“好,陳醫生。”
看完男孩兒的情況,霄雅眉頭舒展開來,步履輕松地回到辦公室,著手準備接下來的工作。
9點05分——接病人
昨天接了不少病人,病歷還沒來得及整理,霄雅剛打開電腦,還沒剛落座,幾位患者就圍了過來。
一個個解決完之后,陳醫生又“不見了蹤影”。
9點20分——“老太太,待會兒手術別害怕”
“老太太,來來來,你們都來,都過來聽一聽,都了解一下。”
85歲的張老太,雙眼患有白內障,今天上午要給右眼做一個白內障摘除手術,手術前,霄雅特別安排她和女兒到辦公室談論白內障的形成和手術細節。
“你們先看看這個解說視頻,看完我講解一下哈。”霄雅打開視頻,幫她們搬了把椅子,又把視頻聲音調到老太太能聽見的分貝。
老人看視頻的功夫,霄雅又被另一個家屬叫走了。在隔壁檢查室,霄雅正認真地給一位老太太做檢查。老太太89高齡了,雙耳聾得厲害,得大聲喊才能聽見。她也患有白內障,老人年紀大了,耳朵聾了,眼睛也看不清,孝順的家人想讓老人晚年過得滋潤一些,就帶著她來到市一院找到霄雅,請她給老人看看,還能不能改善。
霄雅的病號,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
檢查完后,霄雅讓老人的孩子辦理了住院手續。
正準備走,霄雅又被叫住了。“陳博士、陳博士,你看看我的眼睛怎么樣了?”
“好,來坐下我看看哈。這兩天滴眼藥水了么?我看看你的眼藥水。”霄雅仔細核對之前開的藥水名稱,“是的呢,就是這些藥,買了要按時抹知道嗎?大媽。”
“老太太,看完了吧。來我跟你仔細說說,白內障是怎么回事。”霄雅看完兩個病人,這邊手術的老太太也看完了視頻,霄雅拿著眼睛模型,手把手地給她解說起來,“老太太,您看,這是我們的眼睛,這個透明的是晶狀體,正常情況下它是透明的,光線通過它及一些屈光間質到達視網膜,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體。一旦晶狀體由于某些原因發生混濁就會影響視網膜成像,使人看不清東西。也就是說,晶狀體混濁導致視力下降就是白內障。你看,就像她手中的照相機一樣,鏡頭就相當于晶狀體,鏡頭模糊了,拍出來的照片就不清楚.....白內障手術呢就是摘除混濁的晶體,放入一個人工晶體,咱們待會兒做的就是這個......您別擔心,別害怕。好吧,做完手術咱以后看東西就清清楚楚啦。”
一切準備就緒,霄雅給手術室打了電話,溝通接下來的白內障手術和青光眼手術的時間。手機上的小掛件,是一串紅彤彤的小辣椒,陽光照下來,顯得格外喜慶。
9點50分——“手術室都是無菌的,要全副武裝”
無菌手術室,只要進去就要全副武裝。霄雅正對著鏡子整理自己的著裝。她笑著說:“早知道我就帶個好看點的帽子啦!”
老太太已經被推進了手術室,手術室護士告訴霄雅,老太太的血壓有點高,要等到降下來才能開始手術。霄雅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告知了老太太的家人,讓他們不要擔心。
霄雅一邊做著術前準備,一邊輕聲細語地與老人嘮起了家常:
“老太太,您幾個孩子啊?”
“三個”
“是嗎,好福氣啊,是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吧”
“是的”
“真好,他們都在外面守著您呢,所以您別緊張,別害怕,我把您的情況都給他們說了,一會兒做完手術就能和他們見面啦!”
等了20多分鐘,老太太的血壓終于降了下來,可以正式進行手術了。
霄雅正給老太太需要手術的右眼打麻醉藥。老太太的雙眼都患有白內障,但是考慮到年齡和身體情況,只能一只一只的做。
霄雅用手的溫度幫老太太敷眼,緩解她的疼痛感。
10點10分——白內障切除術
手術中所用到的每一樣工具,霄雅都逐一核對檢查。
白內障摘除術需要手術者的高度集中和精準手法,霄雅在這里,已經做了不知多少臺成功的手術。
霄雅的碩士及博士均在首都醫科大學攻讀,師從北京同仁醫院院長、青光眼專家王寧利教授,對青光眼的理論及手術治療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作為徐州市青年醫學后備人才,市第一人民醫院重點人才培養對象,她參編了書籍兩本,承擔徐州市科技計劃課題,目前在研課題經費約60萬元,獲得徐州市醫學新技術引進三等獎、淮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獎項。在青光眼、白內障、眼外傷等各類眼科前段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頗為擅長,尤其擅長青光眼微創手術技術。
2016年徐州市衛計委在全市多家重點醫療單位進行選拔,10名青年醫療骨干脫穎而出,赴意大利那不勒斯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訪問。其中,就有霄雅在內。
指針指向11點,老太太的白內障摘除手術成功完成。霄雅松了口氣,將老人送給門口等待的家屬,囑咐了幾句之后,一轉身,又走進了手術室。接下來還有一個青光眼小梁切開術,手術做完,也要將近1點了。
從送完女兒上幼兒園,到醫院查房、檢查、寫病歷、接病人、做手術......霄雅話說得一句不少,卻連一口水都沒喝,而做完剩下的一臺手術,飯點都過了......但對于霄雅來說,這已經再平常不過。
手術室里格外安靜,霄雅的手熟練地操作著,她的每一句話,都像和風細雨,溫暖著患者的心。從這點點滴滴的細節中,可以看出她作為一個從醫者仁愛、醫術、信任、勤奮的可貴品德。
14點09分——術前交代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雖然今天僅有兩臺手術,但是做完后,霄雅已經有些憔悴。“今天身體還有點不舒服,還好,撐下來啦。”霄雅淡淡的笑著說。
簡單吃過午飯,霄雅終于空出點時間在休息室里瞇了一會兒。
醫生辦公室里人來人往,不一會兒的功夫,突然人多了起來,原來,明天有24臺手術,需要提前給患者和家屬進行術前告知,從病因的產生、手術的實施過程和術后結果到護理康復,每個環節都要逐字逐句的講解。
手術前向患者或其家屬進行術前交代是履行一項正常程序,也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一種協議。不管是手術還是一些診斷性操作,都應與患者或其家屬溝通。經過同意方可進行操作,具體內容要詳細說明,考慮周到,把利害關系講明,也是醫務人員的一種自我保護!
15點30分——記住你的名字
下午沒有手術,霄雅依舊忙得像個陀螺。寫病歷、接診病人、做檢查、填報告......上廁所都要給病人“請個假”。
從事醫療工作10年之久,霄雅早就為自己確定了工作標準和人生的追求,要以精湛的醫技和優質的服務回報社會,更要用不放棄的心態救治每一名接診的患者。
時鐘滴答滴答地走著,病人來了一波又一波,情況各不相同,有時候霄雅很難記住他們的長相,但只要說出姓名,她立馬能知道他們的病情,誰適合用什么藥,誰要做檢查,誰該手術,誰能出院,她了然于心。她說這是作為一名醫生必備的本領!
18點30分——走,眼三科拿手機去
晚上值夜班,霄雅要用到二線值班電話,可忙了一整天,都沒抽出時間到眼三科護士站拿手機。眼瞅著已經6點半了,霄雅笑著說,“再不去,人家都下班走啦!走,出門透透風去!”
晚上,氣溫驟降,外面的風有些大,霄雅裹著黃色外套,向醫院大樓走去。寒風中,霄雅瘦弱的身軀顯得格外單薄。街道上燈火輝煌,霄雅沒有時間慢慢欣賞,低頭迎風走著。路兩旁的美食店香氣撲鼻,霄雅說:“真香啊,我還沒吃飯呢,哈哈。一會兒得叫個飯。”
眼三科在市一院門診樓,與眼防所只隔一條街的距離。霄雅回來時,側門已經上了鎖,無奈只能從大門繞回去。途中又遇到患者家屬,霄雅忙說“明天就給你辦好,放心吧。”
夜幕下的眼防所,安靜、明亮。霄雅走到門口,回頭看了看鏡頭。目送著霄雅進去,看著那單薄的背影,忽然有些不知所措,這漫漫長夜啊......霄雅會不會夢到可愛的女兒?又或許是一個不眠之夜?
臨別的時候,霄雅還在專心地寫著病歷。那工整旳字跡,從她的筆下流淌出來,顯得那么認真。我突然覺得,今天旳采訪雖然斷斷續續的,也沒有看到驚心動魄的搶救場面,但我看到了她的愛心和責任心。
3月8日,國際婦女節,周三的霄雅是全天門診。
在這里,祝福所有像霄雅一樣:
美麗的女醫生
女神節快樂1
(寫在三八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