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趙芃)第二屆淮海帕金森病論壇 暨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成功舉行,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讓患者更舒心。




11月5日,由徐醫附院舉辦的第二屆淮海帕金森病論壇暨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在我市舉行,徐州醫科大學副校長、徐醫附院院長徐開林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帕金森病及運動障礙學組組長陳生弟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靜安分院神經內科執行主任鄔劍軍教授,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江蘇省運動障礙學組副組長劉衛國教授,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江蘇省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學組副組長張克忠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江蘇省運動障礙學組副組長葉民教授,徐州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基礎學院生物教研室主任高殿帥教授,淮北市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兼神經內科主任、安徽省神經病學常委黃輝教授,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主任、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二科主任崔桂云教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帕金森病中心副主任肖其華教授等出席會議,并圍繞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精準的個體化治療、腦深部電刺激術DBS討論、并發癥干預、康復治療等授課演講,內容精彩紛呈,體現了基礎與臨床結合、廣度與深度并重的特點,為參會者提供了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
論壇由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主任崔桂云教授主持,徐州醫科大學副校長、徐醫附院院長徐開林教授致歡迎辭。徐開林教授代表徐州醫科大學和徐醫附院對遠道而來的專家及來自淮海經濟區參加第二屆屆淮海帕金森病論壇暨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帕金森病的診斷和治療進展》的近400位專家同行表示歡迎和感謝,徐開林教授指出,徐醫附院神經內科是江蘇省首批臨床重點學科,帕金森病中心匯聚了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醫學影像科、康復醫學科多學科優勢資源,診療水平在淮海經濟區具有突出的技術及人才優勢,他希望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繼續加強與國內外專家同道的密切合作,提升綜合實力,歷練品牌,打造國內一流的帕金森病診療平臺,力爭讓每一位帕金森病人生活得更舒心。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殺手” “雖不能根治,但可以早期發現和干預”
崔桂云教授介紹:“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老年人多見,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左右,我國65歲以上人群 PD的患病率大約是1.7%,由于近年來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目前我國帕金森病患者人數近300萬,約占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總數的一半以上。并且中國每年新發病例近10萬人,是僅次于腦卒中、老年性癡呆,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殺手’。”
帕金森病的病變部位在人腦的中腦,這里有一群神經細胞叫黑質神經元,它合成的神經遞質對大腦的運動功能進行調控。當黑質神經元變性死亡達80%以上時就會出現帕金森病癥狀,主要表現是動作遲緩,肢體不自主抖動,表情僵硬,身體前傾,行走前沖,小碎步等,由于緩慢起病,很容易被誤診為腦梗死或頸椎病、腰椎病,延誤治療時機。帕金森病雖然發現已經200年了,但公眾對它的了解還相當欠缺,就診率極低,絕大多數人完全不知道帕金森病還有外科治療手段。
由于帕金森病至今都無法得到較有效的治療,所以,做好預防工作,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及早治療,顯得極為重要,崔主任告訴記者,市民應知曉帕金森病的早期癥狀,因為當患者出現手部震顫的情形時,其實為時已晚。她指出,帕金森病早期表現包括:嗅覺失靈、便秘、常做噩夢且做夢時說夢話、拳打腳踢、有時動作遲緩。此外,抑郁也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癥狀,不少老年患者變得沉默寡言、不愛出門,常被家人誤以為心情不好,結果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比如說,患者嗅覺功能急劇減退或出現夜間睡眠障礙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預警癥狀,有些患者,在病發5-10年前便可出現這一狀況。如果感覺自己有這種體驗,最好及早就醫檢查。”
崔教授說,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有一套從基因到影像的評估體系,可通過基因篩查出易感人群,進而通過生物標志物和分子影像學檢查等手段,對那些可能處于臨床前期的高危人群進行復篩,鑒別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和超早期患者。”篩查的目的是盡早啟動干預,通過飲食、運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藥物干預等手段,延緩發病,甚至不發病。像太極、舞蹈等鍛煉對預防帕金森病、延緩病程、減輕癥狀就有一定的作用。
“DBS”手術可緩解帕金森病運動癥狀 為中晚期帕金森患者帶來新希望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帕金森病中心副主任肖其華教授表示,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是藥物治療,“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初期選擇藥物治療,但藥物只能暫時減輕癥狀,無法阻止疾病本身的發展,絕大部分患者在服藥一段時間后,藥物療效會逐步下降甚至無效,或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腦起搏器手術(DBS)給中晚期患者帶來了新希望。”
肖教授說:“腦起搏器技術是目前治療帕金森等運動障礙疾病的先進的手術方式和革命性手段,2014年獲得了代表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代表了功能神經外科手術最高的水平。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被普遍采用,技術十分成熟,然而在中國,由于DBS手術是一種多學科配合的高端手術,很多醫院缺乏手術條件,造成許多患者不知道DBS手術的存在,外科腦起搏器手段干預疾病使用率不到0.01%。”
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祖潔介紹說,“腦起搏器手術是將一個針灸針大小的電極通過微創手術埋進患者的大腦內,刺激特定的‘穴位’,就可緩解帕金森患者手抖、身體僵硬、行動遲緩等帕金森病運動癥狀。手術核心是靶點定位準確,就像打靶,打6環、8環有效,但10環最有效。因為是局麻,病人是清醒的,我們術中即開機刺激測試,病人手馬上不抖了,說明位置準確;否則需要微調靶點位置以達到最佳療效。”
腦起搏器手術近年來蓬勃發展,但是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適合該手術,肖教授介紹說,以下三類患者比較適合:
1、原發性帕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曾經有效;2、藥物療效已逐漸降低或出現副作用;3、疾病已開始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手術盡量早一點,疾病進展到一定階段,開始出現癡呆、幻覺、頻繁跌倒等,手術的效果打折甚至不適合手術。”肖教授說。
據了解,徐醫附院是淮海經濟區能獨立開展腦起搏器術(DBS)的醫院,2015年至今,已經開展近60例腦起搏器術治療帕金森病,取得了良好療效,手術數量在省內數一數二,整體實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開啟“藥物+機器+康復”新模式 集合學科優勢,建設國內一流帕金森病診療平臺
論壇上,多位專家就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展開了探討。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江蘇省帕金森病與運動障礙學組副組長張克忠教授提到:“要正確認識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病程長,多數發病在60歲以后,也有40歲甚至20歲就發病的,無法根治,是一種慢性病;早發現早治療,不同階段癥狀不同,要注意合理用藥,定期診治;家庭、社會的關愛,有利于中晚期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據了解,徐醫附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手術量、技術水平和床位數在江蘇遙遙領先,2016年7月,徐醫附院把神經內科、功能神經外科、醫學影像科、康復醫學科多學科優勢融為一體,成立了徐醫附院帕金森病中心。“院內整合醫療資源,院外聘請國內和國際頂尖專家做顧問,實現了帕金森病早期診斷、藥物精準個體化治療、腦深部電刺激術(DBS)術前評估、術前3.0T磁共振立體定位、術中電生理評估、術后程控及藥物的合理調整、康復及專科護理、家居照顧等多方面的全程規范化管理,開啟‘藥物+機器+康復’新治療模式,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全程個體化治療,打造國內一流的帕金森病診療平臺,更好的為帕金森患者服務。”崔教授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