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最近幾年,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中青年患者更是比以往大有增長。“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喝酒、熬夜、肥胖、家族史都是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四十病區主任醫師、教授董瑞國介紹,冬季是腦血管病的高發季節,對于屬于急癥的腦卒中,搶救更要爭分奪秒,如果能抓住發病后的救治時間窗,采用規范化治療,不少病人都能夠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重新走上工作崗位。
冬季寒潮頻繁來襲 高危人群易誘發腦血管病
近期,徐醫附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董瑞國每天都收治多例腦血管病人,需要他所在的團隊隨時啟動救治綠色通道。
為何冬季容易誘發腦血管病?董瑞國教授表示,這和季節轉換、寒潮頻繁來襲有很大關系。“首先,溫度會影響人體的血壓。室外溫度每降低10℃,人的血壓就會升6個毫米汞柱。冬季寒冷,室內外溫差比較大,超出人體的生理調節范圍,容易引起腦血管意外。其次,冬季天氣干燥,如果飲食結構不好,大量進食肉類和高營養滋補品,又缺少運動,導致血液黏稠度高,血壓升高,極易引起腦卒中。”特別是一些有著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血管狀態本就脆弱,加上上述原因,最容易誘發卒中。
董瑞國教授介紹,腦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高發病。該病起病急、病情重、來勢兇險,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三高”特點,會給病人及家屬帶來嚴重痛苦及經濟負擔。一般來說,腦血管疾病可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是出血性腦血管病的5倍,因此應著重預防。
腦卒中早期有“信號” 發現后應及早就醫
雖說冬季突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人不少,但現實中,很少有患者可以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病情,要么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發病,要么發病緩解后不再關注。
比如說,有患者在走路、吃飯時,突發半邊肢體麻木、活動不靈便,或出現頭暈、站立不穩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后,不適癥狀完全消失。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可稱為是小卒中,只是癥狀較輕,可以自行緩解,所以很多患者沒當回事,并不會去就醫檢查。“而事實上,當下一次癥狀再次出現的時候,可能不會自行緩解,從而導致病情惡化,會出現癱瘓等嚴重后果。”董瑞國教授如是說。
此前有名46歲的女性患者,突然出現了講話不清、左側肢體無力的癥狀,但她以為是勞累所致,并沒有及時就醫,兩天后,到醫院一檢查,發現顱內血管有嚴重的狹窄,主干血管堵塞90%,接近閉塞。經救治后,患者脫離危險。但由于其接下來并未規范用藥,幾個月后再次發生左側肢體麻木、無力的癥狀,這次就醫發現了新鮮腦梗病灶,幸虧醫生救治及時,不然患者會留下嚴重后遺癥。
董瑞國教授介紹,卒中早期識別有五個常見的主要警告信號,大家可以以此判斷是不是發生中風:一是身體一側或雙側,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現無力、麻木或癱瘓;二是單眼或雙眼突發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或視物成雙;三是言語表達困難或理解困難;四是頭暈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態不穩;五是頭痛(通常是嚴重且突然發作)或頭痛的方式意外改變。
發病后4.5小時 搶抓卒中救治黃金時間
一直以來,醫學界所強調的都是“腦卒中急救,時間就是大腦”,尤其將發病后4.5小時視為治療的“黃金時間”,若在這段時間內進行有效的靜脈溶栓治療可大大降低腦梗的致殘率,一旦超過這個時間窗,再進行靜脈溶栓,出血轉化的風險就明顯增高。
所謂溶栓治療,指的是利用藥物溶解血栓,快速恢復梗死區微循環,從而獲得腦血流的早期再灌注,減輕缺血的程度,限制神經細胞及功能的損害。
說起溶栓治療的效果,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朱士光表示:“時間越早,療效越好。病人及時進行溶栓治療,病情緩解且幾乎不留后遺癥,從而提高腦中風的搶救成功率,減少致殘率。”
若患者雖然經過靜脈溶栓治療,但仍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或是已經錯過靜脈溶栓的黃金治療時間,此時,動脈取栓術就將發揮應有的作用。
現代的急性腦梗血管內再通治療是建立在腦血管影像檢查的基礎上的,要求醫生盡可能的為患者提供腦血管影像學檢查,如CTA、MRA等能夠看到腦血管影像的檢查,明確堵塞的血管。大血管閉塞的患者應盡快取出血栓,造福患者挽救生命。
朱士光主任介紹,徐醫附院成熟開展支架取栓手術,醫生僅需使用一根細穿刺針局部麻醉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個毫米的微小通道,進行簡單的下肢股動脈的穿刺,即可建立一條通向顱內的高速公路,在造影設備的引導下,通過纖細的導管進入堵塞的動脈,輸送取栓裝置至血栓堵塞的血管,取栓裝置像一只伸向血栓的手,牢牢抓住血栓,將其整體取出,被堵塞的血管能夠迅速恢復血流,挽救瀕臨壞死的腦組織。“動脈取栓介入治療對于迅速開通大血管閉塞、恢復血流有著無法替代的優勢,并成為診治腦血管病的一把‘利劍’。”
為患者爭取時間 提供規范化診療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腦血管病的治療方面,當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具有溶栓、取栓能力的醫療機構,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法存在疑慮等。如果當病人發病時送到醫療設備簡陋的鄉鎮衛生院,該類機構并不具備溶栓的能力,或者患者方面抵觸溶栓或取栓治療,那么,勢必會耽擱腦血管病的救治“黃金時間”。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涉及一系列治療過程,時間的節省可以體現在卒中管理的每一個階段,包括卒中患者的早期發現,到達醫院,最初的患者評價,轉運至影像檢查,影像后處理和解讀,最初的治療到最終再通的實現,這些環節的改善都可能潛在地影響患者的預后。
朱士光主任強調說:“要讓支架取栓手術發揮最大的作用,必須依托一個高效的救治系統。卒中治療具有時間依賴性,腦組織再灌注的時間對于患者的臨床預后仍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流逝,患者獲得好的預后的可能性下降,延遲的再通并不能改善臨床后果。”部分時間延誤是不可修正的,像患者的病情嚴重性、循環系統狀態、氣道狀態等。此外,許多延誤因素是可避免的,如進行大眾卒中宣教,讓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卒中,了解卒中的危害性和治療手段,讓患者的信息在來院之前被醫院獲知,醫生決策的時間可以縮短,以便快速有針對性的進行臨床評價。從院內因素講,患者接受影像檢查的速度、影像模式的選擇、神經介入團隊的組織等都是患者高效救治的重要保證。
為患者爭取時間,提供規范化診療——這是徐醫附院神經內科的工作宗旨。為此,徐醫附院建立急診一站式腦卒中溶栓“綠色通道”。疑似卒中患者抵達醫院急救中心后,卒中團隊、影像科醫生迅速進入臨戰狀態,院前護士迅速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取血液樣本送檢,卒中小組醫生評估患者情況,獲得知情同意后,患者被盡快送到急診治療室接受溶栓治療。一站式溶栓以病人為中心,以急診為驛站,快速實施和完成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所需要的頭顱CT、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必須檢查及一系列救治手段,顯著縮短急性腦梗塞患者從急診到開始溶栓治療的時間,使更多急性腦梗塞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醫院設有腦卒中專家門診、腦卒中單元病房,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統化、規范化的診斷和治療,形成融“篩查-急救-臨床治療-康復”為一體的、院內院外相結合、高水平、規范化的防治綠色通道。在腦血管病的診治方面,始終遵照國際和國內指南,不僅標準化治療,更注重腦血管危險因素的篩查和防治。
此外,作為“國家腦卒中篩查與防治示范基地醫院”,徐醫附院還負責對徐州市及周邊地區腦卒中高危人群的篩查及防治。在2018年底舉行的國家腦卒中防治工程總結會上,腦防委對全國327家國家卒中中心進行考評評審,徐醫附院高居評審排行榜第20位,再次被授予“國家高級卒中中心(2018-2021)”。
腦卒中預防是關鍵 高危人群應做好篩查
據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曉龍介紹,腦血管病的預防分為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極為重要,它的目的是使高危人群降低腦卒中發病率。“自己屬不屬于腦卒中的高危人群,40歲以上的人群可以自己進行腦卒中風險評估。”王曉龍主任說,腦卒中的發生有8個危險因素:高血壓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房顫和心瓣膜病,吸煙,血脂異常,糖尿病,很少進行體育活動,明顯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腦卒中家族史。“如果發現自己存在≥3項危險因素,就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應抓緊去醫院進行專業的篩查。” 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定期體檢,一般每年檢查1次為宜。體檢項目包括:血壓、空腹及糖耐量試驗、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TCD、頸部血管B超、心電圖、心臟彩超等。若TCD、頸部血管超聲發現有血管病變,可選擇性行CTA、MRA、DSA等檢查進一步了解腦血管情況。
二級預防是指疾病發生后開展的臨床治療,以及早期和恢復期康復,以防止病情加重,預防殘疾和功能障礙。王曉龍主任說,干預內容包括對患者高危因素的控制,康復治療和康復訓練指導,衛生宣教和心理疏導等。已發生過卒中的患者面臨著更高的再發血栓性疾病的風險,發生卒中后需要終生接受二級預防,以防卒中再發。其中,藥物治療要遵循A-S-A為核心的治療策略,也就是說,抗血小板藥物、他汀藥物及降壓藥物都需要規范服用。
三級預防是指對疾病造成的殘疾積極開展功能康復鍛煉,同時避免原發病的復發。內容主要包括康復醫療、訓練指導、心理疏導、知識普及等方面,以盡可能恢復或補償患者缺損的功能,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