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在無肝素體外膜氧合(ECMO)下進行開胸手術,這在重癥醫學屆極為罕見甚至是充滿想象的搶救案例,日前在徐醫附院得以完美實踐。患者為嚴重胸部擠壓傷、血氣胸、連枷胸、創傷性ARDS,在急診體外生命支持團隊應用無肝素體外膜氧合(ECMO)技術保障下,急診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MDT)為該患者實施了開胸手術,經過5個小時的奮戰,克服種種艱難險阻,通過完美的配合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急診ICU的保障下,患者三天后成功撤離ECMO機,于11月18日順利康復出院。他們不僅為患者帶來第二次生命,同時在ECMO治療上創造了另一個可能性。在與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的交流中被高度點贊。
翻車導致命危一線 30分鐘無干素ECMO上機生命平穩
10月1日,家住安徽淮北的老張在駕駛拖拉機時不慎翻車,致嚴重擠壓傷、多發肋骨骨折、血氣胸,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當地醫院治療不見好轉,生命指標急轉直下,轉入徐醫附院急診。急診重癥醫學科邱小松副主任醫師第一時間評估病人傷情,此時患者已行氣管插管呼吸頻率達45次/分,極度呼吸窘迫,反常呼吸,連枷胸,右側胸腔大量血性液體引出,呼吸機支持純氧下血氧飽和度僅80%,血壓進行性下降。患者的生命已處于懸崖邊緣,隨時可能墜入深淵。
時間就是生命,向死神要時間唯有ECMO!然而ECMO在創傷患者使用存在巨大的風險,且既往認為創傷性凝血病和出血是ECMO的相對禁忌。葉英教授立即組織急診體外生命支持團隊進行相關資料查詢,制定了無肝素ECMO方案和各種應急預案,并報醫務處備案。
團隊成員分秒必爭,邱小松、薛婷副主任醫師,李麗、卓越主治醫師僅用30分鐘完成了ECMO上機,隨著循環管路連接、血泵運轉,暗紅的靜脈血流經氧合器(即膜肺)后立即富含氧氣變成鮮紅色回輸至患者體內。患者呼吸逐漸平順,血氧飽和度明顯回升,心率、血壓也同步好轉。
ECMO保障下手術創先例 多學科聯合保障完美收官
成功連上ECMO是好的開端,接下來與“并發癥”的較量又是一大考驗。闖關奪隘,為防止無肝素ECMO治療期間多種并發癥出現,急診重癥醫學科制定24小時責任輪班制,專人守候在患者床前,嚴密監測凝血、血栓的指標和胸腔引流情況,經過數天精心治療,病情趨于穩定。但是不做手術,患者預后依然很差,還有可能產生并發癥影響生命。
ECMO支持下手術還是撤機后再進行?10月7日大家還在歡度著國慶假期,忙碌了一個長假的急救中心學科帶頭人許鐵教授、燕憲亮副院長、葉英主任組織了一場由醫務處、急診重癥醫學科、急診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呼吸科組成的多學科MDT討論。急診外科姚愛明主任、麻醉科葛蕾副主任醫師勇于擔當,決定立即ECMO下進行手術,急診體外生命支持團隊薛婷副主任醫師、黃康護師負責ECMO的運轉和全程維護,麻醉科馬萬林主任體外循環后備保駕。術中手術艱難復雜,經過5個小時的奮戰,麻醉平穩,手術成功結束。術前、術后兩次ECMO轉運急診重癥醫學科、麻醉科,大家協同合作,全程無縫連結,充分體現急診體外生命支持團隊和麻醉科對各個環節的把控能力。
守護生命之花綻放 堅持與拼搏贏得贊譽
在急診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的精心治療下,老張在術后第三天成功撤離ECMO。經歷了嚴重創傷和生死,極易出現譫妄和心理障礙,老張也不例外,多種治療和疏導方式都無法奏效,邱小松醫生絞盡腦汁,通過視覺聽覺的干預,最終一集一集“抗日神劇”幫助患者戰勝了譫妄。經過詳細的心理和生理康復計劃的實施,患者病情穩定轉至急診病區,11月18日患者成功拔管康復出院。
“賽跑贏過死神,博弈完勝病魔”——老張帶著他的兒子們把錦旗送到了急診重癥醫學科,患者和家屬雙眼浸滿淚水,說出一個個他們熟悉的姓名:葉英主任、張潔護士長、邱小松主任、耿潤露醫生、周景江醫生、朱凱強醫生、黃康護士……這不僅是急救中心團隊做“有知識、有能力、有溫度、有情懷、有尊嚴、有價值”的新時代醫務人員的實踐,更是徐醫附院人對“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最完美的注解。
文獻檢索顯示無肝素ECMO技術國內首次用于創傷病人并手術的病例,拓展了ECMO應用范圍,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相關論文已經投稿。重癥醫學科以此病例與哈佛大學醫學院來訪專家進行深入交流,受到他們高度評價,表明著徐醫附院急救中心生命支持技術更趨成熟。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