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急危重癥于患者而言就像闖關,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醫學領域中的每一次成功救治,既詮釋了醫患間雙向奔赴的真諦,更體現了醫者對生命的敬佑和尊重。
近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急診醫學科、麻醉科、導管室、重癥醫學科、醫學影像科等多學科緊密配合,成功救治一例因巨大腹主動脈瘤破裂身臨險境的患者。這是一次充滿挑戰和驚險的闖關之旅,也是一次對醫學技術和醫護人員專業素養的考驗。
氣球一樣的腹主動脈瘤
人體的主動脈好比是城市供水主管道,當管壁發育異常或出現動脈硬化、動脈炎等疾病時,局部彈性降低,變得脆弱。在血流不斷沖擊尤其是高血壓長期控制不佳時,管壁薄弱處就會像吹氣球一樣出現病理性擴張。當擴張直徑超過6cm,破裂幾率將顯著增加。一旦“引爆”,致死率接近100%。所以主動脈瘤也被稱為身體內的“定時炸彈”。年過六旬的王先生(化名)肚子里就埋藏著這樣一顆“炸彈”。
無法忍受的腹部劇痛
周日下午,王先生(化名)在家里突然感到腹部劇痛,無法緩解,家人緊急撥打120來到徐州一院。“就是那種像刀割樣、撕裂樣的疼痛,簡直無法耐受。”王先生表情痛苦地蜷縮在床上,強忍著疼痛描述著自己的癥狀。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韓燕接診后立刻進行初步的體格檢查,結合患者癥狀,懷疑是主動脈瘤破裂,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臥床制動、吸氧、監護、建立靜脈通路、標本采集、急查CT、聯系心臟大血管外科急會診......各項搶救措施同步進行。
扭曲的巨型腹主動脈瘤出現破裂跡象


CT結果令大家倒吸一口冷氣。腹主動脈扭曲,于右腎上極水平呈90°反折,其遠端呈瘤樣擴張超過10cm,周圍提示有液體外滲,腹主動脈瘤已出現破裂跡象。
“該患者的腹主動脈就像一個被吹開了的氣球,管壁已被拉到了極限,張力極高,并且已出現破裂跡象,隨時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破裂。”會診后,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巒立即將患者收治入院,通知相關科室做好聯合搶救的準備,并把患者資料迅速上報給徐州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薛松教授。
雙向奔赴的專家救援團
“患者病情復雜、危重,絕對臥床、控制血壓,密切監測,同時做好患方溝通和各項準備,盡快安排急診手術。”薛松教授詳細查看了患者資料后,果斷給出了診療意見,并迅速安排團隊的微創介入專家、上海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劉冀東教授赴徐增援。正在家休息的徐州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執行主任、上海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單江桂教授聞訊也立即乘高鐵趕回徐州。
列車在高鐵上飛馳,薛松教授專家團隊圍繞患者病情展開的線上會診也進行地如火如荼,隨著各項檢查結果的更新,手術方案不斷完善。竭盡全力救治患者,把風險降到最低是團隊的共同目標。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各項準備工作相繼完成,人員就位、設備就位、高鐵列車也及時抵達。專家團隊的線上會診也達成了一致意見,以微創介入腹主動脈覆膜支架腔內隔絕術作為第一方案,同時制定了詳細的開放手術備選方案,以應對突發破裂時的緊急救治。
一切就緒,手術正式開始。
拆彈過程 如履薄冰
“拆彈”過程比想象中的還要復雜,手術難度極大。“手術有三個難點。一是動脈瘤巨大、扭曲,支架內漏風險大;二是瘤體管壁菲薄,術前已有破裂出血跡象,術中操作對管壁的任何觸碰都可能引起致命性的破裂;三是瘤頸短,支架錨定區有限。位置高,會堵住腎動脈的開口,影響腎臟血供,位置低,又不能將全部病變腹主動脈段覆蓋。為了規避所有風險,整個手術過程可謂是如履薄冰。”執行主任單江桂坦陳手術難度。

腹主動脈覆膜支架順利植入
“定時拆彈”被成功拆除
手術緊張有序地進行中,作為心臟大血管外科各類經導管微創介入治療專家,劉冀東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單江桂、王巒默契配合,穿刺、置入導絲、導入主動脈-髂動脈分叉型大血管覆膜支架主體及輸送系統并釋放、導入髂支分別套疊于主體長短支上并釋放抵達左右側髂總動脈、球囊擴張……每一次操作都精準流暢,每一個手法都熟稔絕妙,每一個步驟都無縫銜接。當看到術后造影顯示支架位置良好,覆蓋瘤體滿意,無明顯內漏時,大家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定時拆彈”被成功拆除。這一關,王先生是闖過來了。

術前

術后
“從一進醫院接診醫生的正確判斷,到救治全程的綠色通道,我非常慶幸自己第一時間選擇了徐州一院,也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徐州一院整體的醫療救治實力、醫務人員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技藝。正是多個科室醫護人員的緊密配合和各個診療流程之間的環環相扣,才為我的成功脫險贏得了寶貴的時機。”轉危為安的王先生向醫護人員表達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專家團隊介紹

薛松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全國委員
上海市醫學會心臟大血管外科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常務委員
上海市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副會長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專家委員會微創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專家委員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際微創心胸外科協會委員
亞太胸心外科學會委員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外科分會常務理事
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心血管外科技術與工程學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
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心臟再生學組副組長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臺海醫學發展委員會心血管外科學組副主任委員
亞洲心臟瓣膜病學會(AAHVD)中國分會心臟瓣膜病介入治療技術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榮獲第二屆上海市“十佳醫生”
榮獲2022年“上海工匠”稱號
在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療等領域具有豐富的診治經驗。
擅長不停跳冠脈搭橋手術,主動脈夾層及主動脈瘤手術,胸腔鏡輔助下微創心臟瓣膜手術,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等。
在上海地區率先成功開展了“微創小切口多支血管冠脈搭橋術”“心臟四瓣膜置換術+巨大室間隔缺損修補術”“主動脈弓部三分叉支架治療主動脈夾層”“針刺麻醉下雙瓣置換術”“針刺麻醉下不停跳冠脈搭橋術”以及各種微創小切口心血管外科手術等新技術。在國內較早開展各種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
以第一完成人獲2021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
擔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Innovations》《中華實驗外科雜志》《中華外科學文摘英文版》《國際心血管病學雜志》《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等多家雜志的編委;《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同行評議專家,并在國內外核心專業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SCI收錄70余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規劃教材《外科學》副主編、參與編寫《蘭錫純心臟血管外科學》《心血管麻醉學》《成人心臟外科學》等專著。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多項國家以及省部級以上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上海市衛生局、浦東新區重點課題、國際合作課題等科研課題。主要研究方向為冠心病和主動脈夾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曾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等獎項。

單江桂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執行主任,師從薛松教授。
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
畢業于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到美國紐約州St.joseph’s hospital臨床訪學,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進修。擔任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STS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international member國際委員,國家微創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第一屆委員。分別榮獲東方心臟大血管外科會議青年醫師技能大賽一等獎和三等獎。主持及參與課題3項,發表論著10篇,SCI收錄3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書籍2部。
專業擅長: 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瓣膜手術、介入瓣膜手術,主動脈介入手術及先心病介入封堵術、圍術期心臟超聲的應用。

黃日太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行政副主任,黨支部書記
榮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 “仁濟醫院十大中青年醫療骨干”。曾赴新加坡國立心臟中心、德國柏林心臟中心、意大利米蘭著名心臟外科中心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訪問學習。擔任亞太胸心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上海醫學會心臟大血管外科學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委員、國家微創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分會心律失常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十三五”教材《外科學》第二版編委。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等課題四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
專業擅長:不停跳冠脈搭橋術,心臟瓣膜病的成形和置換術,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的糾治術、急性主動脈夾層的外科治療,并在國內較早開展了胸腔鏡輔助下房顫的微創外科治療。

劉冀東
副主任醫師、教授
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
曾于2013至2014年赴法國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專項培訓,2016年赴加拿大接受臨床醫學教學專項培訓。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聯合醫學院兼職教授,國家心血管病專業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外科介入專家工作組專家。
作為新生代的復合式心血管外科醫師,不僅熟練掌握經典的體外循環直視心臟手術,同時以經導管微創介入治療為技術特色:獨立完成冠狀動脈造影;獨立完成先心病的介入治療;獨立完成復雜大血管疾病的全腔內支架修復術及分支重建術,擁有獨創的左鎖骨下動脈原位開窗技術-JD法;Hybrid復合式主動脈手術;獨立術者完成多種徑路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

謝波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
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重癥監護室
現任中華醫學會心胸血管外科分會會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重癥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心臟重癥腦保護學組副組長、上海市醫學會心臟大血管外科分會重癥監護學組委員。曾獲2021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
專業擅長:心血管外科手術圍術期處理、心臟危重癥的診治及輔助循環技術。研究方向為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調控的表觀遺傳學研究及急性腎損傷的臨床研究。

王巒
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
現任徐州市胸心外科學會委員,徐州市抗癌協會中青年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徐州市抗癌協會委員。
主持徐州市衛健委課題1項。近年來參與發表論文多篇,獲得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二等獎1次,徐州市醫學新技術引進一等獎1次,徐州市科學技術三等獎1次。先后于南京鼓樓醫院、上海胸科醫院、上海仁濟心血管外科進修。
專業擅長:心臟瓣膜手術、冠心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主動脈夾層外科及介入治療,體外循環及ECMO應用。

陳康
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體外循環灌注師
從事心臟大血管外科專職體外循環工作10余年,參與編寫胸心外科專著1部,于核心期刊及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5篇。先后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進修體外循環。多次參加北京、上海等地開展的ECMO和大血管培訓。擅長各類心臟大血管疾病術中體外循環管理和圍體外循環期器官保護的工作。熟練各種疑難心臟疾病、瓣膜病、主動脈夾層、復雜先心病、冠心病的體外循環管理;尤其擅長全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的體外循環。熟練掌握體外循環術中心肌保護,零平衡超濾,改良超濾技術。

潘家俊
住院醫師、碩士研究生
參與發表SCI論文6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1篇。
專業擅長:肺癌、食管癌、縱隔腫瘤等胸部疾病及各種先天性心臟病、瓣膜疾病、大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心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李宇峰
住院醫師,碩士研究生
參與發表SCI論文4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2篇。
專業擅長:心胸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

梁漢青
住院醫師、碩士研究生
發表北大核心論著5篇,參與省級課題2項。
于2020年9月至2023年7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完成3年住院醫師臨床規范化培養,2023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心外科進修學習。
專業擅長:心臟瓣膜病、冠心病及心臟大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史為濤
醫學碩士,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江蘇省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癥病醫學專業委員,江蘇省重癥醫學分會重癥循環組委員,徐州市微循環專業學會委員。
承擔主持及參與高校及市級科研課題4項,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從事危重癥監護臨床工作10年。擅長各類心臟大血管疾病圍術期管理,及休克、心肺復蘇、多發傷、ARDS、AECOPD、急性心衰、腦血管意外等各類急危重癥的臨床救治。 記者 | 李文錦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