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科普: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表現為胃黏膜腺體減少或消失、胃壁變薄,可能伴隨胃酸分泌不足。它是胃癌的癌前病變之一(尤其是伴隨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時),需引起重視,通過科學防治可有效降低風險。
常見病因
1. 幽門螺桿菌(Hp)感染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長期感染可引發慢性炎癥,逐步損傷胃黏膜。
2. 不良飲食習慣 長期高鹽、腌制食品(如咸菜、熏肉)、辛辣刺激、過燙飲食,或三餐不規律。
3. 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胃黏膜細胞(如A型萎縮性胃炎)。
4. 其他誘因 長期吸煙飲酒、藥物刺激(如阿司匹林)、年齡增長、精神壓力大等。
典型癥狀
萎縮性胃炎早期可能無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
上腹部隱痛、飽脹感,餐后加重;
食欲減退、惡心、噯氣;
消化不良,如腹瀉或便秘;
貧血(因胃酸不足影響鐵或維生素B12吸收);
體重下降、乏力等。
診斷方法
1. 胃鏡檢查+活檢 確診金標準,可觀察胃黏膜狀態并取組織病理分析。
2. 幽門螺桿菌檢測 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或胃黏膜活檢。
3. 血液檢查 檢測胃泌素、維生素B12水平,評估胃酸分泌功能。
預防措施
1.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需遵醫囑使用“四聯療法”(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劑),根除后復發率低。
2.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高鹽、腌制、燒烤、油炸食品;多吃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C、β-胡蘿卜素);規律進食,細嚼慢咽,避免過饑過飽。
3.戒煙限酒,煙酒直接損傷胃黏膜,加速病情進展。
4.慎用傷胃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等),必要時需遵醫囑聯用胃黏膜保護劑。
5.定期體檢,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或長期胃病患者建議定期胃鏡檢查。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關鍵步驟);自身免疫性胃炎需補充維生素B12。
2.對癥治療,胃酸過少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腹脹服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應用黏膜保護鉍劑、硫糖鋁等。
3.中醫藥調理,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健脾益氣、活血化瘀類中藥(如黃芪、黨參、丹參等),可能改善癥狀。
4.營養支持,貧血者補充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12;適當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定期復查與監測
無腸化/異型增生 每1~2年復查胃鏡;
中重度腸化或輕度異型增生 每6~12個月復查;
重度異型增生 需內鏡下切除或密切隨訪。
生活建議
心理調節,焦慮、壓力可能加重癥狀,可通過運動、冥想等方式緩解。
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促進胃腸蠕動。
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幫助胃黏膜修復。
注意事項
萎縮性胃炎不可逆,但可延緩進展,無需過度恐慌;
切勿自行服用“偏方”或長期依賴抑酸藥;
若出現黑便、嘔血、消瘦等報警癥狀,立即就醫。
通過科學管理,多數患者可穩定病情,降低癌變風險。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專家介紹

王曉紅
消化內科主任
學科帶頭人
醫學博士 主任中醫師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方藥量效研究分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炎癥性腸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州市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消化內科專業質控委員會委員,徐州市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微創保膽專業委員會秘書,徐州市健康管理學會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徐州市市級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專家組成員,徐州市“腫瘤防治專家庫”消化系統腫瘤專家組成員。
在中西醫結合治療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脂肪肝、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疾病方面有豐富經驗。擅長消化道息肉、早癌、內痔等疾病的內鏡下微創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周四全天 聯系電話:15852037520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