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患者反復腹痛為哪般?
最近2周,張大爺先是被濕疹困擾,軀干和四肢多發紅色丘疹,皮膚可見抓痕,部分結痂。本來就苦不堪言,可同時又出現了上腹部、臍周疼痛。本以為是老胃病,吃點“達喜”就能好,沒想到疼得還是挺厲害。雖然經過治療疼痛減輕點了,但夜里還是睡不著,肚子仍是脹痛,飯量明顯減少,總是想吐。最后,來到徐州市中醫院消化內科就醫。
抽絲剝繭找病因
入院后,張大爺進行了抽血、CT、心電圖逐一排查。CT影像提示食管壁增厚,并沒有其他特殊的陽性指標。血常規卻讓人大吃一驚,血常規嗜酸粒細胞:2.63*10^9/l,足足比正常值高限高出了5倍多(正常0.02-0.52*10^9/l)。嗜酸粒細胞比率25.9%,比正常值高出了3倍多(正常0.4-8%)。
根據這兩項異常指標,醫生為張大爺安排了胃鏡檢查和皮膚科會診。胃鏡檢查食管壁全程可見食管環,血管紋理模糊,充氣后延展性差,像是一根僵硬老化的塑料管。同時,皮膚科的會診意見也考慮到嗜酸粒細胞增多性皮炎,嗜酸粒細胞增多癥待排。
張大爺平時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的癥狀,難道腹痛是嗜酸粒細胞惹的禍?
嗜酸粒細胞和腹痛的關系
嗜酸粒細胞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0.02~0.04,超過正常但小于0.1稱輕度增多;介于0.1一0.5為中度增多;大于0.5則為重度增多。
嗜酸粒細胞增多如果僅僅是皮膚黏膜的改變,有丘疹、蕁麻疹、皮膚發紅表現,一般通過外敷或口服激素就可減輕癥狀。若同時合并骨髓中嗜酸粒細胞持續增多,其他組織、臟器中也能看到增多的嗜酸粒細胞,那么就比較復雜了。
嗜酸粒細胞大量聚集在心臟,可引為起血管內血栓、心臟瓣膜增厚。如果聚集在大腦,可引起血栓性腦病、外周神經病變等。如果聚集在肺,可引起肺部血栓或纖維化。
張大爺在食管、胃粘膜的活檢中見到了大量的嗜酸粒細胞。結合病理,嗜酸粒細胞性食管炎、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診斷明確。正是因為食管、胃黏膜內有大量嗜酸粒細胞浸潤,上皮細胞異常,炎癥損傷,所以胃黏膜多發糜爛,嗜酸粒細胞浸潤了肌層,可見食管壁增厚,這也就解釋了張大爺反復腹痛、惡心、吞咽不暢梗阻感的病因。至于腸鏡下沒有看到嗜酸性粒細胞應該是嗜酸粒細胞沒有浸潤到腸粘膜。
嗜酸粒細胞性胃炎、食管炎的治療
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去除過敏原、抑制變態反應。所以醫生告知張大爺,需避免食用牛奶、雞蛋、海鮮等可疑過敏食物。藥物治療方面,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對本病有良好療效,予患者醋酸潑尼松片40mg口服,服用2周后減量。并同時合并抑酸、保護胃粘膜藥物改善癥狀。張大爺尚未出現梗阻、出血、貧血、低蛋白等并發癥,但仍需密切隨訪。
嗜酸粒細胞性食管炎、胃炎能治愈嗎?
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炎患者經過有效規范的治療均可治愈,預后良好,一般不會影響自然壽命。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反復發作的現象,因此需定期進行門診隨訪。張大爺經過口服醋酸潑尼松片目前癥狀控制良好,腹痛、皮疹癥狀得以控制。囑患者三個月后復查肝功能、血常規、胃鏡檢查。
專家介紹

皇金萍
副主任中醫師
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博士生導師葉放主任。參與省名老中醫羅玉國主任工作室建設,系統學習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對羅玉國主任中西醫辨證論治肝硬化、腹水、膽囊結石等相關病案進行總結。
擅長中醫診治消化系統常見病,對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中西醫治療經驗豐富,采用中藥口服、灌腸、針灸、穴位貼敷等特色療法療效顯著。
曾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室系統進修學習消化道超聲內鏡、消化道早癌放大內鏡檢查及消化道早癌黏膜剝離術半年,順利結業,并獲得“優秀進修生”榮譽稱號。在國內著名消化內鏡專家張國新教授、范志寧教授指導下,能熟練運用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超聲內鏡的操作及診斷,目前已在臨床開展食管、胃、腸道粘膜下隆起超聲檢查及粘膜病變放大內鏡、胃、腸道粘膜下隆起、早癌粘膜下剝離術150余例。掌握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治療適應癥、操作規范化流程及術中、術后并發癥的處理。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