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 本報訊 (記者王雪飛)據8月20日刊載于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報告披露,美國成年人有代表性的樣本研究顯示,尿液中較高濃度的砷可能與2型糖尿病流行增加有關。該研究提示應進一步重視全球性飲用水和食品的無機砷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測試了788名20歲以上成年人尿液中所含的砷濃度,結果有7.7%的參與試驗者患有糖尿病。該測試是美國政府開展的2003年~2004年營養與健康普查的一部分。測試發現,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試驗參與者的尿液中總砷濃度比沒有糖尿病者高出26%,1/5的試驗參與者尿液中砷總濃度排在最高位(每升16.5毫克),1/5的試驗參與者尿液中砷總濃度排在最低位(每升3.0毫克),前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是后者的3.6倍。
研究人員說,對胰島素敏感的細胞在接觸了胰島素和亞砷酸鈉后,這些細胞似乎比僅接觸胰島素的細胞所攝入的葡萄糖的量要少。砷還會影響那些對胰島素敏感性和其他機體內過程有干擾的遺傳因子。此外,砷可能會對與氧氣有關的細胞損害、炎癥及細胞死亡(這也與糖尿病的發生有關)起助推作用。
專家指出,確認砷在糖尿病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會增加人們對飲食中無機砷的致癌性及其對心血管、發育和生殖等系統的影響的關注,使得人們能夠更改對砷接觸后果的風險評估及風險—裨益分析。鑒于全球范圍內接觸飲用水無機砷的現象普遍存在,闡明砷對糖尿病流行所起的作用,將成為公共衛生研究的一個重點。
鏈 接
飲用水和食物中的無機砷從哪里來
在自然界中,砷多以無機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火成巖和沉積巖中。工業與礦產開發排放的含砷廢水和廢棄物及農業中使用的含砷殺蟲劑、除草劑,也是環境中砷的來源之一。無機砷化合物又稱為砒霜。
由于大多數砷化合物可溶于水。使用含砷的農用化學物會令砷在土壤和植物中累積,但這只會導致微量的砷殘留在食物中。
在水源砷含量自然偏高的地方,砷主要經飲用水進入人體。世界衛生組織在2004年就飲用水中的砷含量定下暫定準則值,即每升0.01毫克。
在飲用水砷不超標的地區,稻米是人群中砷的最大食物來源。谷物中的總砷中大約有50%為無機砷。無論歐盟、美國還是世界衛生組織,都沒有關于食物中總砷和無機砷含量的相關規定。中國是少數幾個制定嚴格稻米砷標準的國家之一,規定的最大污染水平為每公斤150微克無機砷。
資料來源: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網站
《環境污染》2008年154卷2期《全球稻米中無機砷引發的健康問題》
《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年04期《零價鐵對飲用水中砷的去除效率及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