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保健頻道:你能想到口腔、腸道內的菌群異常會導致類風濕關節炎嗎?《自然·醫學》雜志7月2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來自北京協和醫院與華大基因的研究成果稱,口腔和腸道微生物菌群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理生理和疾病控制的重要環節,據此構建的分類診斷模型診斷準確率接近100%。
據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過5000萬。長期以來,類風濕性關節炎被認為可能與細菌感染有關,但對其發病機制知之甚少。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的研究團隊與華大基因經過為期4年的合作,通過元基因組關聯分析法,揭示了口腔和腸道微生物菌群或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和保護機制相關。
研究者收集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牙菌斑、唾液和糞便樣本,以健康人群作為對照進行對比研究。據項目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張東亞博士介紹,存在于口腔、腸道中的某種嗜血桿菌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呈現相對缺失的狀態,而唾液乳桿菌在患者的牙菌斑、唾液和糞便中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病情高度活動患者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口腔與腸道菌群功能的一致性,并揭示出這種菌群異常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相關,可能直接參與疾病發生。
研究人員構建了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和健康對照人群的高精度分類診斷模型。通過對牙菌斑、唾液和糞便的元基因檢測,其診斷準確率接近100%。該分類診斷模型還可幫助判斷抗風濕藥的療效,并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疾病病程,從而進行疾病分層和藥物療效預警。
張烜表示,這是國際上首次同時進行的口腔和腸道微生物菌群元基因組關聯分析,揭示出其在人類重大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中的機制和臨床意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分層、藥物療效預警及尋求新型治療靶點均有積極推動作用。
推薦專家: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風濕免疫科 黃俊穎
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