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骨肉瘤與其他腫瘤相比發病率較低,但是近幾年骨肉瘤患者數量卻呈上升趨勢,三年間骨科門診接診骨肉瘤小患者數量以大約20%的速度遞增,骨肉瘤離我們已越來越近。
今天是國際兒童癌癥日,讓我們共同關注骨肉瘤,當您的孩子關節痛,尤其是夜間疼痛加重時,別忘了要警惕可怕的骨肉瘤。
活潑好動的初中生明明,一直喜歡踢足球,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情,開始腿部關節偶爾的疼痛并沒引起父母的重視,可后來發展到影響正常的行走了,到醫院檢查確診為骨肉瘤。
據徐州兒童醫院骨科專家介紹,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約占全部惡性骨腫瘤的1/3,好發年齡在10~30歲之間,臨床上有3/4的患者是兒童和青少年。但是家長很少會因為孩子關節疼痛而聯想到腫瘤,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人體骨骼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且青少年活潑好動,出現關節疼痛時,很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長痛,或以為是一般的扭傷、關節炎等,延誤了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機會。
專家提醒廣大家長,當孩子突然出現原因不明的膝關節周圍疼痛,休息后仍不能緩解,夜間疼痛加重時,就要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以排除骨肉瘤的可能。
其實只要有防范骨肉瘤的意識,診斷骨肉瘤一點也不難。一般情況下,結合年齡、發病部位、疼痛的特點和局部腫塊等,大部分患者通過X光片即可診斷,經CT、核磁檢查可清楚地顯示癌瘤對軟組織和骨髓腔的侵犯程度,再經活檢病理分析可完全確診病情和病變的程度。
骨肉瘤由于惡性度高,以前是以截肢為主,病人5年生存率低于20%,往往死于肺轉移。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于骨肉瘤的治療,一般是截肢和保肢兩種方式。
目前公認的骨肉瘤的規范治療包括手術前活組織檢查、術前化療、手術和術后定期化療,同時配合免疫和生物治療。通過腫瘤段切除、人工關節假體置換或異體骨移植等,許多患者還得以保全肢體。
在經濟發達和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達70%~80%。我國大陸地區的五年生存率在20%~50%左右。究其原因,除了患者得不到較早的診斷和規范的治療和高額的治療費用外,還有就是家長們不能正確面對截肢,有些已失去了保肢機會和條件的孩子,接受截肢還有根治腫瘤和保全生命的希望,但家長們一味的追求不現實的保肢方案,結果卻往往失去了最后的根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