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院長講壇:冬季膏方巧進補,來年開春能打虎。已連續舉辦十屆膏方節的徐州市中醫院,今年卻格外不同:醫院組織名老中醫對以往膏方,進行了分類分析,優選15種膏方,并推出小包裝方便攜帶,廣受患者好評。
時間回到膏方節半個月之前,10月30日下午五點半,結束一天會議的院長范從海,匆匆趕來接受健康界專訪。剛一落座,他便滔滔不絕地講起了當日會議的內容,請學科帶頭人討論膏方“分級”,這也是他力推中醫“同質化”的落地探索。
忙碌,是范從海“回歸”徐州市中醫院后的常態。這位自我評價“很無趣”的院長,時刻感受到醫院轉型升級的迫在眉睫,并將心中醫院發展的藍圖徐徐展開。
歸來
2017年3月,范從海被任命為徐州市中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他笑稱“這就是命”。工作20年后回到自己第一家工作單位,范從海初心依舊。但彼時,他早已從臨床向管理轉型,從一名麻醉科醫生成長為履歷豐富的院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徐州市衛計委醫政處掛職一年的經歷,讓范從海對于醫療政策的理解與把握,較旁人更顯深刻與精準。
建于1956年的徐州市中醫院,是一所集醫療、保健、康復、教學、科研、社區衛生服務于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連續多年躋身中國地級城市醫院綜合競爭力“百強”,位列全國地級中醫醫院第7位。對于醫院現狀,范從海并未過于樂觀,他注意到在2017年度全國地市級百強醫院排名中,中醫院已不足15家,這表明在公立醫院高速發展的今天,“中醫院的發展速度遠遠低于西醫院”。
中醫治療技術準入不規范、發展標準不統一,基礎設備更新緩慢等一系列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中醫醫院的發展。如此大環境,徐州市中醫院如何發展?第一步向哪里邁?加強基礎建設,是范從海上任后力推的首項改革。
站在中山南路169號,仰頭45度角向前望,便會看到徐州市中醫院的全貌。醫院位于半山坡,從門診到病房樓需要一路爬坡,空間略顯局促。“一年前,別說你不適應,就我剛來的時候也不適應,”范從海半開玩笑地說,“我剛來的前半年,如果要去門診找主任,非得喊上院辦主任,他不帶我去,我都找不到。”
經常到醫院各樓走動的范從海發現,來醫院就診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如何正確引導就診,使院內患者流動線清晰,是問題待解的關鍵。既然硬件大規模改造難以短期內實現,不妨在細節上求精,而范從海的解題思路很簡單——“地標”。
“可以說,徐州市中醫院是本地區地標最多的醫院,”他解釋道,地標的形狀代表不同樓,例如圓形代表北樓,長方形代表南樓(門診樓),患者只需要沿著相應地標,便可以輕松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與此同時,醫院將每一部電梯進行編號,并設定運行的樓層。患者從地標中可以了解到,去不同科室需要乘坐哪部電梯,既可以少走“冤枉路”也避免了因問路而造成的隱私泄露。
硬件更新、軟件優化小步跑,范從海也沒落下對醫院學科建設、醫療質量的兩手抓。
革新
在傳統中醫藥歷史上,歷來一源多流,眾多學術流派百家爭鳴,而這種多樣化正是中醫藥發展的動力源泉。然而,“中醫院西醫化”“會把脈的醫生成為傳說”等現象,令范從海深深地擔憂,“搞中醫的人懷疑中醫最可怕,中醫院不用中醫理論,必須要解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借此時機,范從海在院內會議中,給員工布置思考題:“我到底能干什么”“中醫能做什么”。追根溯源式解放思想,一場自上而下的學科建設革新拉開帷幕。
加強中醫特色技術診療服務。醫院以針灸科、推拿科、康復科牽頭,制定各科室聯合其他科室治療相應病種診療規范、適應癥及禁忌癥,精確到適應病種、癥狀,確定介入的時機,治療時間和療程。“目前已經制定了300多種病、癥的中醫診療規范,并通過信息化系統升級,自動抓取電子病歷系統中患者需要中醫特色治療的疾病與癥狀,提示醫生開具相應醫囑。”范從海認為,這是中醫精髓的傳承與創新,促進了中醫特色技術的普及與推廣。
推動中醫腫瘤多學科聯合診療(下稱MDT)。醫院以腫瘤科、介入科、普外科和中醫外科牽頭,成立腫瘤MDT診療中心,下設胃腸腫瘤組、肝膽胰腫瘤組、乳腺腫瘤組、肺癌、食管癌腫瘤組、消化道早癌組。自2017年12月16日開診以來,門診已收治2000余例患者,病房討論每周開展兩次,現已討論1000余例住院患者,且每位患者都會收到“菜單式”診療方案。
在范從海看來,普病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專病是學科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品牌。因此,他力推普病和專病診療模式建設。該模式是將普病和專病分離與分組相結合,科室分組按照專病和亞學科建設進行分組,按照科室的個人專長分組,沒有專病的分組就沒有亞學科的建設。
范從海要求科主任發揮領導權,帶領學科團隊針對普病制定同質化、同標準的診療規范,科室每一組,每個人都要按照該規范去執行。對于專病的設定,則瞄準目前市場緊缺,或科內目前進行研究、前景廣闊的疾病。醫院及科室會定期對專病進行考核,不合格組,取消專病資格,交予有能力的其他醫療組來實施。科主任做好對專病的質控,其診療規范、診療流程要達成科室共識。
截至2018年3月底,徐州市中醫院所有臨床科室已經制定本科室普病與專病建設方案,分離專病82種,實現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為患者就醫提供便捷服務。
藍圖
力排眾議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范從海的最終目的是探索中醫診療“同質化”。“如果一個人來醫院看病掛號,掛了四個專家號,最后拿到四張不一樣的處方,到底該吃誰的藥?”范從海認為中醫辨證施治不等于隨意開方,傳承的關鍵在于回歸經典。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膏方分級。在膏方節之前,范從海和領導班子先后多次舉辦會議,組織名老中醫對此前醫院膏方進行認真分類、分析,將膏方分為三級。以滋補為主的院級膏方,以輔助治療為主的科級膏方,以治病為主的個人膏劑。“未來,醫院計劃將院級和科級膏方轉化為制劑,批量生產,這也就實現了中醫在治未病領域的全程介入。”范從海說。
大費周章地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力推中醫藥“同質化”,實則范從海為徐州市中醫院,在分級診療中的角色定位進行鋪路,謀劃區域醫療中心的大棋局。
作為四省交界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徐州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門戶城市。你可以很輕松地在徐州中醫院停車場內,找到蘇魯豫皖等地的汽車車牌,“徐州是公認的醫療高地,打造區域醫療中心也是醫院中長期目標。”范從海說。
圖為徐州市中醫院新院區
立足徐州、放眼淮海,徐州市中醫院近年來穩步推進淮海經濟區中醫聯合體。醫院先后對邳州市中醫院、沛縣中醫院、睢寧縣中醫院、新沂市中醫院、漢王鎮衛生院及45個基層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幫扶,幫助其提檔升級,促進了基層中醫技術水平和中醫人才水平的提高。
對基層輻射,范從海有自己秉持的觀念:不跑馬圈地、不搞大醫院虹吸。“我提出一個戰略——所有的科主任要衣錦還鄉,報答老家鄉親,回老家鄉鎮衛生院辦工作室,”范從海介紹,醫院先后在基層開辦了45家名醫工作室,專家來回差旅費由醫院統一報銷,工資獎金等照常發放。
眼下,徐州市中醫院副高級職稱人員,在淮海經濟區內中醫院副高級職稱人數占比達70%,這一人才隊伍的優勢,也讓范從海看到了醫院做大做強的希望。在此基礎上,醫院計劃通過引進知名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進一步提升醫院學科建設水平。
在專訪接近尾聲的時候,范從海對工作之余的自我評價是“無趣的人”,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甚至將看書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身為院長,范從海深感肩上的重擔,“無論是從個人感情,還是價值觀而言,如果院長等著員工去推著你前行,那是說不過去的。”范從海坦言,不奢求100%的員工認可與滿意,只希望是100%的員工不抱怨,自己100%的不后悔。
院長名片:
范從海,現任徐州市中醫院院長,畢業于徐州醫科大學麻醉本科專業、南開大學與澳大利亞Flinders大學聯合舉辦的醫院管理碩士,并取得MPH碩士學位。
現任徐州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常委、江蘇省健康管理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醫院協會兒童醫院分會副主任委員,2016、2017年榮獲國家衛生計生委“改善醫療服務優秀管理者”稱號,曾多次獲得江蘇省“優秀醫院院長”、江蘇省“衛生拔尖人才”及“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 “江蘇省用戶滿意杰出管理者”、“徐州市青聯副主席”、“徐州市優秀院長”、 徐州市“雙百人才”。
科研項目獲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2項、江蘇省醫學新技術引進獎二等獎1項、獲徐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次、三等獎1次,徐州市科技情報課題二等獎3次。近五年,發表SCI文章5篇,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專業及管理論文13篇。
徐州兒科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