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衛生信息: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徐州市基層基本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檔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通知》(徐政辦發﹝2019﹞5號)要求,加強社區功能配置,完成家庭醫生工作室建設任務,徐州市衛生健康委制訂了《徐州市家庭醫生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
2019-2021年,在完善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和強化現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管理的基礎上,按照“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服務要求,主城區新建72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分別為鼓樓區12個、云龍區21個、泉山區28個、經開區11個。涉農地區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區數10%的比例設置或新建社區衛生服務站(家庭醫生工作室)。其中,2019-2021年達到統一制定的規范化建設標準的家庭醫生工作室的比例分別為70%、85%、100%。
基本標準
(一)規劃配置。家庭醫生工作室設立由縣(市、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統籌規劃。遵照“15分鐘健康服務圈”設置原則,根據工作需要設立,已建有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社區不需另設。家庭醫生工作室配置主體為縣(市、區)政府(管委會)及街道辦事處,統一由社區提供業務用房,并與社區文體活動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活動中心、社區綜治中心等基層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毗鄰,納入社區網格化建設和管理。
家庭醫生工作室建設由社區所在街道的社區衛生服中心具體承擔,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一體化管理。
(二)面積適用。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家庭醫生工作室的房屋使用面積一般達到12—15平方米,原則上不低于10平方米。
(三)設備配套。基本設備包括桌椅、身高體重測量儀、聽診器、血壓計、血糖儀、電腦、電視、文件柜等;條件許可的,原則上配備健康一體機、中醫體質辨識儀等。
(四)標識統一。使用省統一的“家庭醫生”服務標識,用于與家庭醫生服務相關的設施設備等形象展示,統一家庭醫生工作室標牌制作要求。
(五)命名規范。根據服務于工作室的家庭醫生團隊固定情況,可直接采用家庭醫生姓名來命名,也可以采用社區、網格點名稱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確定的編號進行命名。
服務內容
家庭醫生工作室立足于便民、利民、高效、便捷,主要提供一些不必要在醫療衛生機構才能開展的服務。服務內容包括:
(一)健康管理服務,包括健康教育、健康咨詢、健康評估、疾病篩查,以及建立健康檔案、健康數據監測、隨訪等;
(二)合理用藥指導,鼓勵提供配送醫囑內藥品、代購藥品等服務;
(三)中醫體質辨識、中醫養生康復、中醫“治未病”指導等中醫藥服務;
(四)轉診、預約就診、建立家庭病床等聯絡登記服務;
(五)開展慢性病等重點人群自我管理小組活動;
(六)避孕指導、免費藥具發放;
(七)其它適合在家庭醫生工作室開展的簽約履約服務。
具備條件的家庭醫生工作室可申請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增執業地點,進一步拓展醫療衛生服務范圍。
管理要求
(一)開放服務時間。家庭醫生工作室應對外公開日常開放服務時間,具備條件的可提供常態化服務。家庭醫生每周至少到工作室服務半天,團隊其他成員輪流排班到工作室服務,積極引入社區干部、社工、志愿者加入并協助提供服務。鼓勵二、三級醫院專家參與工作室工作。家庭醫生工作室的日常維護管理可委托社區居委會負責。
(二)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室規章管理制度,細化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和服務要求,包括工作室人員責任分工、駐點服務內容及規范、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儀器設備使用維護制度、醫療廢棄物處理要求等;設立意見箱、意見簿,廣泛征求社區居民意見,接受社會監督。
(三)公示服務事項。在家庭醫生工作室醒目位置公示對外開放時間、服務人員組成、主要服務內容等,張貼相關服務流程、服務須知、注意事項等。
(四)營造服務氛圍。加強健康生活、營養飲食、疾病防治等知識宣傳,以及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政策宣傳。以縣(市、區)為單位,統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成員著裝,統一出診醫療箱(包),統一出行交通工具。
(五)加強信息支持。推進“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搭建家庭醫生與簽約居民網絡互動平臺,提升家庭醫生工作室信息化水平,改善居民醫療健康服務體驗。
(六)完善激勵政策。合理安排工作室運轉經費,參加工作室服務人員視同在崗在職,非工作日駐點服務視同加班;對于駐點服務人員,給予交通、通訊、誤餐等補助,并在進修學習、評獎推優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徐州導醫熱線:0516-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