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2012年即將遠去。這一年,醫改重大政策陸續出臺;各地直面難題,勇于探索,深化醫改風生水起。但同時,塑化劑、毒膠囊等引發的食品藥品安全話題也在持續敲打公眾的神經;“黃金大米”事件折射的科研迷局讓人瞠目……從今天開始,本報推出2012年年終專稿,重點對取消以藥補醫、食藥安全、大病保險、社會辦醫、醫患關系、抑制大醫院擴張、慢病防控、精神衛生、科研規范、環境十大問題予以關注。
回放
“當前醫療衛生領域最需要革除的機制性弊病是什么?以藥補醫!”在2012年年初舉行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的發言擲地有聲。在這次會議上,陳竺表示,全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的改革2012年將在300個縣先行試點,爭取2013年在縣級醫院普遍推行,2015年在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行。
醫改歷史上,這是首張對革除以藥補醫這一痼疾的明確時間表。
一年來,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成為改革破題的關鍵環節,公立醫院管理體制、補償機制、人事分配、藥品供應、價格機制等方面的綜合改革都借助這一抓手展開。
破除以藥補醫更是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醫院采購藥品模式改變,促進醫藥行業的變革進一步加劇,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醫保資金成為醫院收入結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促使支付方式改革提速。
專家點評
改革體現政府角色回歸
在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看來,允許醫院留用藥品批零差價作為政府補償替代政策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將本該由政府補償醫院收入的角色,交由市場來完成。新一輪醫改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的改革,打破了原先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胡善聯表示,在基層,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突破了延續幾十年的以藥補醫制度,并以此撬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體制、競爭性的用人機制、激勵性的分配機制、規范性的藥品采購機制、長效性的補償機制等五大運行新機制。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通過取消以藥補醫,使公立醫院補償渠道發生改變,政府通過加強財政投入增強了自身的影響力。
“破除以藥補醫政策是政府角色的回歸。”胡善聯說,現在政府的定位已經清晰,就是通過約束公立醫院的逐利性緩解看病貴,促使醫療技術服務價格回歸價值,調整服務體系以緩解看病難,通過加大財政投入,主導公立醫院落實公益性。
人的價值將被重視
“醫療機構的問題核心在于人。”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憲法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在醫院內部運行的微觀層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的影響也將表現得同樣明顯。
李憲法說,我國公立醫院長期沿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以醫藥合一為特征的藥品供應模式,缺乏控制藥品供應成本的內生性動力。內部物流運營成本高,對藥品的合理使用不能產生制度性約束力,對醫務人員的價值也沒有足夠重視。2011年,在我國公立醫院的支出構成中,工資福利支出僅占24.37%,而藥品、醫用耗材采購支出占51.70%。
在李憲法看來,破除以藥補醫后,藥品收入轉變為成本,醫療服務價格得到提升,可以直接促使公立醫院通過醫藥分開改革降低運行成本,調整公立醫院的支出結構和收入分配制度。在公立醫院支出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挑戰依然嚴峻
“破除以藥補醫只是改革的起點。”胡善聯表示,隨著改革的深入,政府補償方式、醫保支付方式和醫院發展方式的改革,都面臨著挑戰。比如,讓政府投入具有可持續性,需要立法的保證;支付方式改革,既可能讓醫院和患者面臨風險,又直接影響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醫患關系和社會穩定。
“隨著三年醫改的推進,一些政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逐漸暴露。”胡善聯說,比如,區域醫療衛生規劃的布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基本藥物和零差率銷售等政策的實施、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的實行,雖然使基層機構運行機制發生了改變,但客觀上也導致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病人流向進一步向上級醫療機構集中,加劇了三級醫療機構的擴張。這些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進展
今年,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改革已不再局限于年初設定的300個試點縣的范圍。安徽、青海、陜西、寧夏等省(區),均已在其轄區內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在其他省(區、市),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范圍也在不斷擴大。
此外,北京、深圳等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已開始探索采取調整醫藥價格、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和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等綜合措施,破除以藥補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