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2015年10月12日,由拜耳公司支持的“栓不住動起來”主題宣傳活動在京舉辦,本次活動把重點放在“靜脈血栓栓塞”這個不為公眾熟悉的疾病領域,提醒公眾了解包括久坐不動、血液高凝狀態和外傷等在內的多項靜脈血栓危險因素,也呼吁社會各界行動起來,共同應對血栓栓塞性疾病帶來的沉重負擔。
關注靜脈血栓提高公眾認知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設立的初衷是呼吁社會各界關注血栓性疾病,提高全社會對其嚴重性與防治重要性的認知,從而減少血栓發生,改善公眾健康和生活質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教授介紹說:“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腦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共同發病機制。前兩者的嚴重程度已經被公眾廣泛了解,雖然靜脈血栓栓塞癥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殺手,但是認知卻很低。正是出于這個原因,去年和
今年的世界血栓日重點關注、宣教靜脈血栓栓塞癥,加強公眾和醫療專業人員對這個主要發生在腿部和肺部的潛在致死性疾病風險因素、癥狀和預防重要性的認知。”
深靜脈血栓無聲肺栓塞兇險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血管外科吳巍巍教授說:“靜脈血栓栓塞癥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前者是在腿部的深靜脈內形成血栓,后者是血栓隨血流到達肺部阻塞血管,屬于一種疾病的不同時期。其中,深靜脈血栓發病隱匿,國內公眾對其認知非常低,即便是非專科醫生也不容易做出及時和正確判斷,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后果是發生肺栓塞。一旦發生,往往非常兇險,臨床醫生幾乎沒有時間去搶救患者,嚴重者可在1~2個小時內死亡,且經過危險期過后的患者中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復發風險。”
根據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在美國,每年有10~30萬人死于靜脈血栓,相關住院人數超過50萬。在歐洲,每年有50萬人死于靜脈血栓,超過艾滋病、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和。在中國,靜脈血栓形勢也同樣嚴峻,但由于流行病學數據的缺乏掩蓋了血栓性疾病的廣泛影響。
了解風險因素預防血栓動起來
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任何人身上,并非老年人的專利,事實上,每靜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使你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這是由于靜脈血栓的發病機制包括靜脈內皮損傷、血液高凝狀態和靜脈血流瘀滯。如住院、手術和久坐不動都會讓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提高;而且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
但它又是可以被預防的,吳巍巍教授建議:“積極主動參與運動鍛煉,將有效的減少血栓風險。如果長時間處于制動狀態,比如駕車或乘飛機進行長途旅行,甚至是在辦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彎著膝關節,建議花一點時間站起來,伸展腿部,并且在附近走動一下,這對健康的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
治療核心是抗凝簡單方便最重要
如果一旦發生了靜脈血栓栓塞,那么治療是必不可少的。吳巍巍教授表示:“目前國內外臨床指南都指出,抗凝是預防和治療有潛在致命風險的血栓性疾病的基石。傳統抗凝藥個體用藥差異大、需要頻繁監測、起效慢,并且有食物藥物相互作用,使用諸多不便。目前,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藥克服了傳統抗凝藥的局限,口服、快速起效、抗凝效果可預測,無需常規凝血監測或頻繁調整劑量、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風險低、較少食物藥物相互作用,可預防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復發的危險,其穩定性與持久性對患者的良好恢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生血栓不可怕盡早就醫效果好
盡早就醫是治療靜脈血栓栓塞、防止猝死、減少血栓后遺癥的關鍵,綜合運用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抽栓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可以顯著降低血栓栓塞疾病的致死率、提高療效。吳巍巍教授指出:“血栓的危害除了急性期導致生命危險外,大部分患者在靜脈血栓形成后1-2年內逐步出現活動后肢體疼痛、腫脹、水腫、皮膚色素沉著等表現,這一比例可高達50%,其中5-10%的患者最終出現靜脈性潰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血栓后綜合征,出現這種后遺癥主要是因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靜脈血流回流受阻、壓力增高而導致的。抗凝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血栓復發,是治療的核心,貫穿治療全程;急性期溶栓治療、微創抽栓治療可以有效清除血栓,選擇性植入濾網可以有效預防致死性肺栓塞;慢性期介入治療、壓力治療、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可以緩解下肢靜脈高壓。發生血栓栓塞疾病盡早到血管外科就診,根據病情綜合運用上述多種治療手段,才能實現對血栓栓塞疾病的全程科學化管理,讓靜脈血栓栓塞患者不再受疾病困擾。”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