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確診斷,科學評估病情的危險程度、治療的效/險和效/價比值,在循證醫(yī)學臨床指南的指導下,同時結合患者的意向性,形成指南—醫(yī)患之間的互動,制定與施行合理的臨床決策。
2.綜合評估上述信息后,確定患者是否屬于高、中、低危險性,制定出個性化的合理用藥及其他治療方案。
3.掌握具有大量可靠證據(jù)的心血管病藥物群特點,包括:他汀類藥物、貝特類藥物、普利類藥物、洛爾類藥物、地平類藥物、沙坦類藥物等。同類藥物既具有相似的共性,構成了藥物的種類效應,又保持著各自的個藥效應。臨床上選藥時應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兼顧這兩種效應,選擇合適的藥物及用法。
4.注意臨床指南與實踐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要提高治療水平與效益,最好將指南與經(jīng)驗相結合。
譬如,要提高高血壓達標率,2級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應該盡早應用2種或以上的降壓藥;從指南所推薦的5類藥物中,選用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拮抗劑,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CEI/ARB),和/或鈣拮抗劑(CCB)作為主藥,選用利尿劑和/或β阻滯劑作為輔藥,對于頑固性高血壓甚至可試用更多藥物合用。
5.當然,還要正確測量與評估血壓的變化。
閱讀下一篇
民間總結治療咳嗽的12個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