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醫藥頻道:面膜作為美容護膚類使用頻次最高的單品,市場需求量驚人。然而,有數據顯示,今年7月,面膜在線上銷售額同比下降28.5%。另外,在一個月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兩次曝光不合格面膜批次,涉及12家企業,被點名的品牌包括金蔻、仟佰草、依琳娜等。在質和量都不濟的情況下,國內面膜業發展令人擔憂。
7月份同比銷售下降近三成
據維恩咨詢對淘寶、天貓[微博]、京東、當當網[微博]、亞馬遜[微博]等共計16家網站統計的面膜銷售數據顯示,7月,面膜在線上共銷售1181.7萬件,銷售額為48444.8萬元,成交均價為41元,較6月環比下滑22.2%,同比下降28.5%。
從電商銷售額變化來看,天貓6月是今年銷售的最高峰,高達24432.4萬元,7月雖高達20010.1萬元,但同比僅微增長6.7%;京東熱銷5642.7萬元,同比增長134.1%;而聚美優品面膜購買率同比下降達63.4%。
化妝品資深專家彭儒霖對這一數據表示質疑。他分析道,面膜其實并沒有明顯的淡季。按道理來說,面膜在夏秋季是使用率很高的產品,不可能一個月現兩位數下降,是不正常的現象。
產品質量魚龍混雜
在銷量下滑的背后或存在消費者對質量的擔憂。一個月之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兩次曝光劣質面膜,12家企業因違法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雙丙酸酯等糖皮質激素被點名。其中,金蔻、仟佰草,一個月之內兩次“榜上有名”。
據了解,糖皮質激素有著“皮膚鴉片”之稱,屬于皮膚科最常見的外用藥物,具有強大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用在面膜上,美白和祛痘的效果十分明顯。但我國2007年頒布的《化妝品衛生規范》中明確規定,糖皮質激素屬于禁用物質。
彭儒霖透露,面膜除了存在違禁添加激素的亂象外,更大的問題是虛假成分和功能的標注,如標注含有植物提取物,美白保濕功能,但實際上并沒有。一些企業甚至不正當競爭,利用虛假的商業評獎來宣傳。
彭儒霖還提到,這些負面的面膜事件對消費者或多或少會造成一些心理陰影,使得他們對國產品牌不信任。目前,在整個面膜業內,國有品牌相對國際品牌較強勢。然而,正是因為這樣,產品比較魚龍混雜。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5000種的品牌面膜打入并扎根中國市場。然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標準缺乏,行業亟待監管。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