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院/中醫科普知識:今天是小暑節氣,小暑之后,就開始了一年中最為炎熱的階段,同時也是雷雨最多的時節,酷暑與多雨交織,則很容易讓暑濕之氣乘虛而入。徐州市中醫院消化科主任王勝英介紹,暑氣逼人則心氣易于虧耗,尤其對于寶寶,特別是體虛氣弱的寶寶往往難以將養,而導致中暑等病。
內經講“春夏養陽”。夏季要以保護人體陽氣為重,因暑熱常挾濕氣,又因暑熱而過于貪涼,所以保護陽氣需做到三防:即防暑熱、防濕氣、防過涼。
一、中醫支招---做好三點可防暑袪濕
1.調節飲食,少吃冷食
夏季陽氣外發,氣血運行于表,內里脾胃相對則虛,加之寶寶生理特點是脾常不足,因此,體表雖熱,內里臟腑反而虛寒,表現在腹部及心口上的皮膚是涼的。這時,不要過度食用生冷之物,如冰水、雪糕、西瓜等。否則腹中過寒,容易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胃腸疾病,即使當時未覺不適,入秋季節變化,多會出現秋季腹瀉。
寶寶夏季飲食一般以溫為宜,這樣可助陽,達到“春夏養陽”之目的,因此建議家長養成孩子喝溫熱水,吃溫熱粥的習慣,切忌將飲料、西瓜等從冰箱取出即飲即食,少吃冰淇淋等冷食,以免傷及脾胃。
此外,酸味食物可以斂汗止瀉、祛暑,預防小朋友們因為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因此,夏季可讓孩子適當吃些酸味食物,例如番茄、檸檬、草莓、山楂、菠蘿、獼猴桃等。
2.護好身體,別貪涼
夏季人體毛孔開泄,尤其是寶寶腠理稀疏,臟腑嬌嫩,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夏季空調房音溫度過底,風扇直吹身體,形成人為的虛邪賊風,寶寶常因此受涼受寒,所以要特別注意房間溫度不要低于22度,風扇不要直吹頭面及胸腹、背部,睡覺用“肚兜”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家長還需注意不要讓寶寶在家打赤腳,特別是在空調房,以防“寒從腳入”。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神經體液聯系,一旦腳部受涼,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會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這樣,原來潛伏在鼻咽部的細菌、病毒,就會乘機大量繁殖,容易使寶寶患感冒等疾病。
3.開窗通風,防濕氣
小暑過后,氣溫升高雷雨天氣增多,空氣濕度大,寶寶經常出汗或淋浴,容易被濕邪所侵襲。濕為陰邪,傷及陽氣,尤易傷脾陽,脾胃喜燥而惡濕。寶寶脾常不足,濕邪之性粘滯,患挾濕感冒較一般感冒不易恢復。
為防濕邪,寶寶日常起居要注意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干燥、清涼;注意不要出汗過多,衣服汗濕后要及時更換或加塊汗巾;飲食要清淡少油膩,保持好自身陽氣。
二、推薦三款清熱解暑的寶寶食譜
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1.素炒豆皮
原料:豆皮二張,植物油、食鹽、蔥、味精各適量。
做法:豆皮切絲,蔥洗凈切絲。油鍋燒至6成熱,蔥絲下鍋,烹出香味,將豆皮絲入鍋翻炒,隨后加食鹽,炒數分鐘后,加味精,淋上香油攪勻起鍋。
功效:補虛,止汗。適合多汗、自汗的寶寶食用。
2.炒綠豆芽
原料:新鮮綠豆芽500克,花椒少許幾粒,植物油、白醋、食鹽、味精適量。
做法:豆芽洗凈水淋干,油鍋燒熱,花椒入鍋,烹出香味,將豆芽下鍋爆炒幾下,倒入白醋繼續翻炒數分鐘,起鍋時放入食鹽、味精,裝盤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療瘡瘍。適用于火氣過旺的寶寶。
3.素燴面筋
原料:水面筋500克,蔥、姜、食鹽、淀粉、植物油、味精個適量。
做法:水面筋切薄片,蔥、姜洗凈切絲備用。油鍋燒熱,將水面筋入鍋,煸炒至焦黃,加蔥、姜煸炒數分鐘,兌水一碗,加食鹽,待面筋熟透后,放入味精,再用淀粉勾芡,湯汁明透即可。
功效:解熱、除煩、止渴。
徐州中醫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