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有句老話叫“有錢難買老來瘦”。所以,很多老年人在飲食方面就特別注意,尤其是對肉類食品,控制得比較嚴格。
但凡事過猶不及。吃肉類食物太少,也會引發問題。比如,一種名叫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就和吃肉太少有關,這個病還有一個名字叫維生素B12缺乏性神經病。
72歲的張老太太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而且還比較棘手。
頭暈眼花,走路不穩,原來是一種維生素偏低
張老太太平時有胃病,所以在飲食上就比較注意。加上她聽說吃含脂肪高的肉類食物過多,會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張老太太在吃飯上就特別注意。
秉承著多吃素、少吃肉的觀點,張老太太平時以素菜為主,雞魚肉蛋很少吃。對此,張老太太挺自豪,自己覺得保養得不錯。
但這幾天老太太覺得時不時地頭暈眼花,走路不穩,有時兩條腿都發麻,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
這下,張老太太緊張了:我這會不會是得了腦血管病?她同時還很疑惑:我在飲食上這么注意,怎么還會得血管病?
隨后,家里人帶著張老太太去了醫院。頭部MR顯示,張老太太沒有腦梗塞和腦出血,也沒有長腫瘤。既然如此,張老太太頭暈眼花的癥狀又是怎么回事?
市中心醫院神經內一科主任醫師張俠給張老太仔細檢查發現,張老太太的閉目難立征陽性,一查血,張老太太的血維生素B12偏低。張俠給出了結論:張老太太是得了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這種病,而且與平時進食動物類食品少有關。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
發病早期患者走路有“踩棉花”的感覺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又名維生素B12缺乏性神經病,是由于維生素B12缺乏所致。
張俠介紹說,多見于40歲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主要在脊髓后索、側索及周圍神經發生緩慢進展的退行性變。臨床上呈現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痙攣性癱瘓、深感覺障礙及周圍神經損害的體征,并常伴以惡性貧血和無胃酸。男女均可累及。有文獻報道20~70歲均可患病。我國多為散發病例。
張俠介紹了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的臨床表現:
1、癥狀緩慢起病,進行性發展,早期常有蒼白、倦怠、貧血表現和消化不良等。病史初期手足末端感覺異常,漸累及兩下肢,進而軟弱無力行走不穩,踩棉花感,動作笨拙,可見步態蹣跚、基底增寬;隨后出現足趾、手指末端持續對稱性刺痛、麻木、燒灼感,并有胸腹部束帶感。檢查肢端感覺正常,少數患者有手套、襪子樣感覺減退。常見的精神癥狀有易激惹、抑郁、幻覺、精神混亂、類偏執狂傾向,認知功能減退甚至癡呆。少數患者見視神經萎縮及中心暗點,提示大腦皮質與視神經廣泛受累。很少波及其他腦神經。
2、體征脊髓后側索損害為主者,兩下肢呈上運動神經元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感覺障礙:病變平面以下關節位置覺和音叉震動覺減退或消失,感覺性共濟失調。后期可出現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在檢查確診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周圍血及骨髓檢查巨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液網織紅細胞減少。
2、血漿維生素B12水平通常低于100ug /ml(正常值220-940pg/ml)。血清維生素B12含量正常者應作Schilling試驗(口服放射性核素51鈷標記的維生素B12,測定尿、糞中排泄量)。
3、胃液分析可發現有抗組織胺性的胃酸缺乏。
4、腰穿腦脊液檢查多正常。
5、脊髓MRI檢查可發現變性節段脊髓的異常信號。
維生素B12缺乏性神經病:
長期素食是重要原因
根據中年發病,亞急性或慢性病程,有典型脊髓后索損害的癥狀和體征伴有精神癥狀,智能減退,周圍神經及視神經損害,血清維生素B12水平低,胃吸收不良及貧血的改變,結合其他輔助檢查,一般不難作出診斷。但疾病早期尤其是神經癥狀早于貧血出現時,診斷有一定困難。
張俠介紹說,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包括攝入不足、吸收不良、轉運和代謝障礙等因素。長期素食是維生素B12缺乏的重要原因。早期進行治療者,神經癥狀大多恢復。肢體癱瘓已逾兩年以上者療效較差。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該病預后極為重要。
她提示說,如果平時經常吃素或者合并胃病的人感到雙下肢發麻,蟻走感,走路不穩,如踩棉花樣,但沒有肢體無力,需盡快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系統的神經系統查體后,血維生素B12檢查和頭、脊髓MR大部分患者可得到明確。
此外,平時素食的患者應適當進食雞魚肉蛋類食品。有飲酒習慣的患者應該戒酒,增加營養。有胃炎的患者可以口服胃蛋白酶制劑或制酸藥物。一旦確診或擬診本病應立即給予大劑量維生素B12,先肌肉或靜脈給藥,再口服維持。有維生素B12吸收障礙患者需終身用藥。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