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對患兒進行智力測試
昨天上午,一位中年媽媽帶著兩歲的女兒,來到徐州婦幼保健院褚英主任的專家門診,因為孩子已經兩歲還不會說話,她本以為孩子是舌系帶過短。沒想到,經過一系列測試和檢查后,專家告訴她,孩子不會說話是因為患有自閉癥。這個結果讓她很崩潰。
褚英主任說,這是本周她在門診遇到的第三例因為不會說話來檢查,最終確診是自閉癥的患兒了。
兩歲孩子不會說話
據這位媽媽介紹,她今年40歲,有個十二歲的兒子,女兒是第二胎,讓她憂心的是女兒兩歲了始終不開口說話,也不太喜歡和別人玩,不愛理人。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她發現同齡的孩子大多都會說話了,可是女兒連爸爸媽媽也不會喊,她心里很著急,可聽老人說,有的孩子本來就說話晚,所以她耐心繼續等待,可是已經兩歲了還是不說話,讓她很是著急,最近她聽說,有的孩子語言發育不好,是因為舌系帶太短。所以,她專程抱著孩子來檢查看看是不是舌頭有問題。
通過這位媽媽的介紹和觀察,褚英主任告訴她,孩子可能不是舌頭的問題。她試著和孩子溝通交流,發現孩子幾乎不看她的眼睛,也不理會她,在拿出一些玩具和孩子玩,發現她只喜歡一些重復性的簡單游戲,很難形成互動,再經過檢查和對孩子一系列測試,最終,褚英主任告訴這位媽媽,這個孩子存在社會交往和語言交流障礙,患的是自閉癥。
“為什么會這樣?我該怎么辦?”聽到這個結果,這位媽媽很崩潰,她流著眼淚問道:“是不是我帶孩子的方式有問題,是不是太嬌慣她了,不餓就給吃的,不渴就給水喝,所以才養成她這么懶得理人的毛病?”
褚英主任告訴她,不是喂養方式的問題,目前的辦法就是抓緊時間帶孩子到專業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治療。
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
自閉癥是什么?對于很多人來說都非常陌生,褚英主任解釋,自閉癥還有一個名字也叫孤獨譜系障礙,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患兒中以男性多見,起病于嬰幼兒期,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褚英主任說,“自閉癥的研究和診斷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的大樣本流行病學統計數據。根據國外的數據顯示,自閉癥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升高,2012年美國有孤獨癥患病率為1.1%,2013年全世界統計有2170萬人患孤獨癥,2014年,美國的發病率為68/1。”
孤獨癥的發病原因經過研究發現和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首先是遺傳因素,據報道孤獨癥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家族中即使沒有同樣的病人,但也可以發現存在類似的認知功能缺陷,例如語言發育遲滯,精神發育遲滯,學習障礙,精神障礙和顯著內向等,這些都表明孤獨癥的發病存在遺傳學基礎;但是,有關孤獨癥兒童染色體和基因異常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多數學者認為,孤獨癥很可能不是一個單基因遺傳性疾病,是多基因遺傳可能性較大。所以,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在孕期還不能通過基因檢測的方法檢查出胎兒是否患有自閉癥。
研究者還發現,孤獨癥的發生與腦損傷、多種神經內分泌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有關;另外還有環境因素,母孕期和圍產期壓力和各種生物學因素,有毒化學物質和污染物,感染、免疫和代謝因素等也可能導致孩子患有自閉癥。
對于自閉癥患兒,要早發現早治療
由于該病的發病原因不是十分明確,所以該如何預防?目前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加強孕前和孕期的各項檢查,預防感染、預防胎兒腦損傷。
對于自閉癥患兒的干預治療,需要早期篩查,早發現,早干預,越早干預治療的效果越好。目前可以通過訓練、物理、藥物、中醫、生物等多種方法進行干預治療。目標是促進患者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
褚英主任說,雖然目前對于孤獨癥的干預方法有很多,但是因為每個患兒的具體情況不同,最佳的治療方法是根據不同的孩子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其中,教育和訓練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需要在專業人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來完成。
如何確定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癥
專家提示: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存在以下異常情況,就需要到專業的機構進行檢查和診斷。
0—1歲:節律困難、很少看人臉和眼睛、對互動性游戲沒有興趣、對名字反應差;
1—2歲:語言發育慢、缺乏模仿、缺乏共同注意的行為、缺乏社交興趣和社交性游戲;
2—3歲:缺乏同伴互動游戲、語言發展慢、刻板動作、游戲能力差。
為了減輕自閉癥兒童家庭負擔,目前,我國對于自閉癥患兒的干預治療有相應的補貼政策,家長不要因為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放棄,一旦發現有發育異常情況要向專業的機構尋求幫助,已經確診及時與當地殘聯聯系。科學的康復方法,能夠培養孩子的溝通交往和技能,促進孩子能力發展,使之能夠盡可能融入社會。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