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姜偉 曹玉姣)冬天氣溫下降,天干物燥,空氣中的病毒、細菌增多,使不少孩子容易出現感冒、發燒、咳嗽、腹瀉等癥狀。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少生病?孩子生病后又該如何護理?近日,徐州市兒童醫院中醫科的郭忠寅走進英皇幼教集團紅太陽幼兒園,向家長們科普兒科冬季常見病的預防及治療。
解讀小兒生理特點
科普講座中,郭忠寅醫生首先給家長們從中醫角度詳細介紹了小兒體質的特點。清代醫家吳鞠通從陰陽學說出發,提出了小兒生理的“稚陰稚陽”說。“稚”是指幼兒、幼稚而未成熟;“陰”指機體的精血、津液及臟腑、腦髓、血脈、肌膚等有形之質;“陽”指體內臟腑的各種生理功能。“稚陰稚陽”是從陰陽學說的角度,高度概括了小兒時期臟腑器官及體格發育未成熟,功能不完善。與成人相比,是處于臟腑未壯,精氣未充,經脈未盛,氣血不足,神氣怯弱的狀態。
“由于兒童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外界環境的被動適應性和依賴性,且兒童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故易被外邪、風、寒、濕、燥、火六淫所侵,或內由乳食不節所傷,所以容易發病。”郭醫生表示,嬰幼兒生理功能的不完善,易導致病情變化迅速,具體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若調治不當,容易輕病變重,重病轉危。
不過嬰幼兒為“純陽之體”,生機蓬勃,活力充沛,臟氣清靈,反應敏捷。在疾病過程中,其組織再生和修補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單純,很少受七情影響,在患病之后,如果能及時調治,容易痊愈,很快恢復其生理功能。
冬季謹防小兒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
郭醫生介紹,徐州地區為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氣溫低而且晝短夜長。因此兒童與日光及新鮮空氣的接觸時間減少,而且運動量減少。在這個季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兒童腹瀉病等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的疾病高發。
從西醫上講,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大多為病毒,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主要指鼻、鼻竇、咽、喉部的感染,常可侵及口腔、中耳、眼部、頸淋巴結等鄰近器官,如炎癥向下蔓延則可引起氣管炎、支氣管炎或肺炎。中醫上,呼吸道疾病常表屬咳嗽病、哮病、喘證、肺癰、肺脹、感冒病等。雖說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預后良好,但是也要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平時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與保暖,從各方面增強孩子的體質,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這種病容易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應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郭醫生說,應加強體格鍛煉以增強抵抗力;避免被動吸煙,預防佝僂病及營養不良。注意保暖,經常感冒的小兒,家長可以每天給其按摩迎香穴,并服用扶正固表方藥(如玉屏風等)。此外還要注意休息,多飲水和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等。
對于小兒腹瀉病,以輪狀病毒腸炎為例,郭醫生表示,這種病可以通過糞—口傳播,也可以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因此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乳品、食物的保存和奶具、便器、玩具和設備的定期消毒等。對于感染性腹瀉,由于傳染性較強,集體機構如有流行,應積極治療患兒,做好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
中醫治療預防小兒常見病有很大優勢
中醫著眼于整體和身心合一等較為正確的觀念,對醫學現象有著細膩的描述,形成了獨到的理論,經過了兩千多年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因此對小兒常見病的治療和預防有很大的優勢。
“中醫的辯證內涵非常豐富。”郭醫生表示,源自天然的中藥及講究配伍的方劑,藥性平和,副作用小。理療、穴貼、針灸、推拿、外熏、熏洗、浸泡等非藥物療法療效確鑿,簡便易行。對于抵抗力低下、反復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經西醫治療2周以上未能改善;發熱3天以上仍未退燒;哮喘反復發作;厭食、營養不良;功能性便秘;汗多、地圖舌、口臭、怕冷、夜眠不安、舌苔厚等癥狀的患兒可以尋求中醫門診的幫助。
由于當前為流感病毒的流行季節,郭醫生也給家長們提供了一個預防流感的小方子。即用3g野菊花加3g女貞子(一人份)泡水在飯后1小時飲用(可加冰糖),每日一次。此外,預防小兒冬季常見病,除在發病時積極治療外,平時提高患兒自身的抵抗力才是根本之道。郭醫生表示,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來說,“三九貼”是個很好的防病治病的選擇。這是因為根據《黃帝內經》中“秋冬養陰”的原則,冬季陽氣斂藏,氣血不暢,通過“取溫經通陽之品”,溫通經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也就是說,在農歷“三九”期間,選用具有辛散溫通的藥物,在特定穴位進行貼敷,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驅散內伏寒邪,可達到“冬病冬治”的效果。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