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5個月大的男寶,肚子一直是圓鼓鼓的,家長以為是消化不良,但最終檢查出患有肝母細胞瘤。最近,市兒童醫院血管瘤介入科就收治了一名這樣的患兒。該院血管瘤介入專家李炯指出,家長平時應注意多觀察孩子腹部情況,當發現不明原因腹脹的時候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寶寶肚子莫名圓鼓鼓
自打出生后,家人對果果(化名)是百般疼愛,吃穿用度都要用品牌的才行。對于這個久盼而來大孫子,爺爺奶奶是各種寶貝,輕易不讓別人沾手觸碰。三個月大的時候,媽媽發現個問題:“寶寶的肚子為啥經常鼓鼓脹脹的?”奶奶不以為意地表示,平時喂的東西多,小家伙消化不良也是正常的事,并自行到藥店,開了些治療消化不良的藥物喂給果果。
又過了一段時間,果果的小肚子依舊是圓鼓鼓的,說明消化不良并沒有得到調理改善。正當媽媽猶疑著要不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時,果果于某天突然發生了意外——精神萎靡,臉色蒼白,整個人幾欲休克狀態,很是嚇人。家人趕緊將果果送到徐州市兒童醫院檢查,B超發現,果果的肝臟里長有腫瘤,腫瘤比肝臟還要大。
此時,果果心率及血壓都很低。檢查血常規,發現孩子的血色素只有70克,相當于正常情況下的一半。因為孩子沒有外傷,考慮其為肝臟腫瘤破裂,需要緊急進行搶救。市兒童醫院開啟綠色通道進行緊急CT掃描,發現孩子腹腔有大量積液。醫生判斷,果果是肝臟腫瘤自發性潰破合并失血性休克。
介入手術阻斷供血動脈,成功止住腫瘤出血
因為孩子出血量過大,醫院緊急安排輸血,但孩子的血色素仍然很低,血壓也不穩定。這種情況下,市兒童醫院立即組織MDT多學科會診,請普外科、病理科、介入科、影像科、麻醉科等科室的相關專家共同商討,為孩子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
經過會診,專家們認為,要想救命,必須先給孩子止血。因為孩子破損的是肝臟部位,出血量非常大,孩子全身血量有限,如果不緊急止血的話,很可能導致大出血死亡。
然而就孩子的目前情況看,手術止血風險太大。一方面手術也會引起失血,輸血未必跟得上;另一方面,一旦麻醉的話,血壓偏低的患兒很可能出現循環呼吸驟停。
為了挽救患兒,先進行保守治療并給予輸血,但效果并不明顯。專家在商談后決定,采用介入的方法來為患兒止血。據悉,這種方法介入技術是從大腿根部插入導管,將栓塞劑輸送到瘤體的供血動脈,利用栓塞劑阻斷血管血供。
造影顯示瘤體血供豐富。
經超微導管注入硬化劑阻斷瘤體供血,止血成功。
在介入手術的同時,對患兒進行穿刺活檢,最終的病理結果顯示,患兒為肝母細胞瘤。
市兒童醫院血管瘤介入科專家李炯告訴記者,介入手術后,孩子的情況基本穩定,下一步,待其肺部感染控制后,將視情況為其進行介入化療。這也是經由大腿根部插入導管,向腫瘤血管注入高濃度的化療藥物,因為是靶向治療,所以可以“殺死”瘤細胞,一個月后,瘤體會明顯縮小。屆時,患兒才能具備進行外科手術的條件。
肝母細胞瘤3歲以內高發
市兒童醫院血管瘤介入科專家李炯介紹說,微創介入治療常用于兒童血管瘤的治療,此次為肝母細胞瘤的患兒止血臨床上較為少見。他表示,介入治療非常考驗醫生的技術水平,尤其是嬰幼兒介入治療更是高難度。
“成人的股動脈大約在1厘米左右,小孩的股動脈在2到2.5毫米左右,因此一般的成人介入科室很難開展對兒童的介入治療,主要是缺少適合嬰幼兒的醫療器械,特別是適用于嬰幼兒的醫療技術跟不上。”李炯說,徐州市兒童醫院血管瘤介入科是淮海經濟區及江蘇省目前唯一一個開展兒童介入治療的兒童專科醫院,對于肝臟的巨大血管瘤的治療,有著豐富經驗。目前,徐州市兒童醫院血管瘤介入科的介入水平已經排到了全國前五名。
說到肝母細胞瘤,李炯介紹:“該病好發于3歲以下患兒,其中1歲以下的患兒占了54%,屬于胚胎性腫瘤,可疑病因包括遺傳因素,其中有腺瘤樣息肉家族史的患兒患此病的風險是其他兒童的1000-2000倍。此外,孕期用藥和出生體重低于1000g早產兒以及母親有酗酒等不良嗜好也可能是致病因素。”
他提醒,包括肝母細胞瘤在內的腹腔腫瘤往往都沒有特異性表現,只是偶爾會發現包塊,而且往往長到很大了才會被發現。因此建議廣大家長,一定要經常摸摸孩子肚子,有條件的話,每年給孩子做一次腹部彩超。“如果能及早發現治療,不僅良性腫瘤能得到很好治療,惡性腫瘤的預后也會更好。”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