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立冬后,惹人心煩的不只是寒冷的天氣,還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小如咳嗽、感冒,在家養養、吃點藥;感覺頭暈、血壓高,就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點液;倘若感到呼吸不暢、胸口疼,就跑到大醫院問診檢查、要求住院……據不完全統計,近段時間,我市各大醫院的就診量有所增加,很多疾病都顯現出明顯的季節特點。醫學專家呼吁,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防寒保暖、科學保健,警惕冬季高發病的發生。
咳嗽半個月沒見好,竟是雙肺發生感染
專家提示:呼吸系統疾病勿輕視,防寒保暖最重要
一旦碰上降溫,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和兒童就特別容易中招。正因如此,冬季里,持續咳嗽、感冒發燒、肺部感染的人明顯增多,病號大多是老人和兒童。
這不,因為咳嗽半個月遲遲不見好、78歲的周大爺(化名)在老伴兒的催促下,來到徐州市中醫院呼吸科就診。周大爺介紹,除了有點高血壓、心律失常外,自己的身體還算硬朗,平日里吃得香睡得好。半個月前,他感覺有點頭暈、沒力氣,偶爾還咳嗽兩聲,估計可能是有點感冒,就喝了幾天的感冒沖劑。然而服藥后,其頭暈乏力和咳嗽的癥狀依舊存在。“總覺得精神不濟,也吃不下東西,走路沒勁,晃晃悠悠的,這才想著來看醫生。”在門診,周大爺一五一十地向翟芳芝主任說明情況。
詳細了解周大爺的病史后,翟芳芝對其做了體格檢查,她發現老人的血壓有些偏低,心跳很快。在拿到化驗結果后,翟芳芝告訴周大爺,“你以為的小感冒其實是個‘大問題’。”原來,周大爺的雙肺已經出現了感染性病變,最終診斷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這個結果讓周大爺老兩口大吃一驚,周大爺更是一臉疑惑:“我不就是有一點咳嗽、打噴嚏、沒精神嗎?怎么就是肺部感染,還要住院了呢?”對此,翟芳芝解釋說:“因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體質較差、肺功能減退、呼吸系統的抵抗力差。到了冬季,由于受到冷空氣的刺激,呼吸道極易發生感染。最初的表現是感冒、咳嗽、咳痰,但患者普遍自我感覺沒那么明顯,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將會進一步加重。”
聽了這話,周大爺恍然大悟:原來是自己的輕視才讓疾病有機可乘。于是他立刻通知子女為他辦理住院手續,以便自己盡早接受治療。
翟芳芝稱,近期有很多前來呼吸科就診的患者,大多是因冷空氣刺激,導致了上呼吸道感染。“一些患者就像周大爺一樣,由于自己的不重視,令病情逐漸加重,有的最終發展成慢阻肺等疾病。還有一些本身就存在糖尿病、腦梗死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肺部防御機制較差,輕微的病毒侵襲都會引起肺部感染。”
冬季想要避免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翟芳芝建議要做到三點:
一是合理膳食,防寒保暖。注意飲食均衡,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保證身體足夠的能量供應,并且少量多次喝水,保持呼吸道濕潤。“受涼常常是誘發疾病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家一定要及時添加衣物,特別注意足部的保暖。”翟芳芝說。
二是注意休息,加強鍛煉。據了解,只有保證充足的睡眠,釋放工作壓力,才能夠保證機體免疫力,因此要避免熬夜。同時,建議大家堅持戶外運動,加強身體鍛煉,以此來增強機體抵抗力。
三是少聚集,多通風。翟芳芝稱:“外出時盡量少去人多、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要勤洗手,注意開窗通風,這樣即使接觸到病原微生物,通過正常的免疫都有可能被清除掉。”
36歲男子突發心梗,不良生活方式是誘因
專家提示:要想避免血管意外,自我健康管理要加強
進入冬季,突如其來的不光是冷空氣,還有各種心腦血管方面的急癥。一周前,36歲的李先生(化名)就因突發心梗而入院治療。
據了解,李先生作為一家公司的負責人,業務多、壓力大,這幾年來酒場不斷、煙也不離手,還經常熬夜。每次家人勸他多注意休息,少抽煙、少熬夜,他總是以“我年輕、底子好”來搪塞。今年立冬后的一天,李先生早上起來就感覺心前區疼痛,持續了半個小時后,疼痛有所緩解,但是整個人萎靡不振。家人趕緊把他送到了徐礦總醫院。檢查發現,李先生血壓超高,且患有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造影顯示,他的前降支血管堵塞90%,左回旋支和右冠狀動脈已全部閉塞,血流即將中斷,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必須入院治療。”徐礦總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刁軍這樣告訴家屬。經過緊急搶救,李先生脫離了危險,在醫院的精心治療下,身體狀況逐步好轉。
李先生年紀不大,平時還自詡身體不錯,為什么會突然心梗?對于這個問題,刁軍給出了解釋。他指出:“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加班是當下中青年人的生活常態,這是非常危險的,極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再加上他們長期大量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質會破壞血管內皮,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那么,其患冠心病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10倍。”
刁軍說,冬季氣溫下降,血管在冷空氣的刺激下急劇收縮,血管的狹窄程度會進一步加重,從而引起血壓上升,由此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另外,冬季寒冷,人們活動量減少,會導致血流不通暢;飲水量不足,會使血黏度增高,也會引起血管的堵塞,形成血栓,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想要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刁軍說:“首先要排除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患者,冬季應遵照醫囑,適當調節降壓藥劑量,實現平穩降壓,避免血壓波動幅度較大。同時要提高治療的依存性,持續用藥,不可間斷。另外,高血脂及高血糖患者,經常吸煙、熬夜人群,也要避免不良生活習慣,做好藥物干預。”
其次是適當早起,適量鍛煉。專家提醒說,中老年人要特別注意:早晨醒來后,不能馬上起床,需先平臥3分鐘、然后靜坐3分鐘后,再起身走動;不可在早晨5到6點進行晨練,因為這個時候是氣溫最低的時刻,極易引發血管收縮。
最后是要做好保暖,避免寒氣入侵。“身體受寒會引發心肌缺血,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因此,在外出時要做好保暖措施,根據氣溫增減衣物。”刁軍說。
冬季保暖不當,小心引發皮膚病
專家提示:取暖時控制好溫度時長,瘙癢癥患者不要勤洗澡
皮膚是保護機體的第一道屏障,脆弱而嬌嫩,天氣變化等因素均可導致皮膚受損。記者從醫院皮膚科了解到,秋冬季節寒冷干燥,空氣中的水分含量逐漸下降,皮脂腺和汗腺分泌也在減少,因此,冬季也就成為了各種皮膚疾病的高發季節。
30歲的胡女士(化名)是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的門診病人,她的情況有點特殊———雙手背部一片紅斑,摸上去有些疼痛,三四天消不下去。據她說,因為怕冷,她買了個熱水袋暖手,每天午休時就抱著睡會,沒想到一覺醒來,手背就成了這個樣子。涂了些蘆薈膏,也沒有絲毫作用,于是她想到向醫生求助。
“你這個就是低溫燙傷。”該院皮膚科主任趙建斌介紹說,低溫燙傷是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而造成的燙傷,在年輕患者中并不少見。
“現在大家習慣用暖水袋、暖寶寶來取暖,方便又保暖。但是可別小看它們,稍有不注意就會被燙傷。這是因為熱源本身溫度不高,初期疼痛程度較輕,低溫燙傷難以引起人們注意;尤其是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皮膚對痛溫覺的敏感性較低,更易發生低溫燙傷而不自知,導致處理不及時而進展成潰瘍的情況。”
專家說,電暖器、“小太陽”等取暖設備也有可能造成皮膚損傷。有的人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結果腿部兩側長出大片“蜘蛛網”樣的紅斑,伴有灼熱感,很是“恐怖”。其實,這叫“火激紅斑”。“所以要提醒大家的是,取暖時一定要控制好溫度和時長,如皮膚出現持續紅斑、疼痛,甚至出現水皰時,需要立即脫離熱源,及時就醫處理。”趙建斌說。
除了取暖不當導致的皮膚問題,皮膚科門診最近看得較多的要數瘙癢癥。趙建斌說,很多中老年人一到冬季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瘙癢,同時伴有明顯的抓痕、脫屑,甚至出現血痂,這種病癥是由天氣寒冷引起,一般,夜晚表現得比較明顯。
針對瘙癢癥患者,專家建議,冬季洗澡次數不能過勤,一周保證兩次即可,而且盡量不要使用堿性的肥皂或者沐浴露。洗完澡之后應及時涂抹上溫和不刺激的潤膚產品,這樣才能夠緩解皮膚瘙癢癥。同時,盡量穿純棉的衣物,少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患處會越抓越癢,所以建議患者一定要管住手,不要撓抓,也不要隨意使用激素類止癢藥物,以免導致病情加重。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