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2個月前,劉女士覺得肛門墜脹不適、便里偶伴有少量鮮紅色血跡,在外院做了腸鏡后發現,近肛門處有一枚山田II型息肉,約1.0*0.5cm大小,為進一步治療來到徐州市中心醫院肛腸科。
肛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正國接診后,通過肛管直腸指診發現,距肛緣4cm直腸前壁觸及一豆粒樣腫物,同時觸及息肉下有條索狀向肛緣處走形,近肛緣處觸診不清楚,遂進行肛周MR及腹部CT檢查,均見直腸肛管段腸壁增厚。綜合患者情況,張正國團隊討論后認為,患者為肛瘺感染刺激增生導致腸壁息肉,或存在內盲瘺可能。在實施“直腸息肉切除術+經肛括約肌間瘺管切除術(TROPIS)”中,仔細探查發現,患者息肉下可觸及條索狀向同點齒線處延伸,確診為括約肌間瘺(內盲瘺),遂將瘺管完整剔除,并采用直腸壁內切緣袋形鎖邊縫合,使創面變淺,縮短傷口愈合時間。術后,患者恢復較好。
隱蔽的角落:少見的內盲瘺
肛瘺是指肛門周圍的肉芽腫性管道,大部分由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引起,為肛腸科常見疾病,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臨床表現為肛旁硬結、潮濕、流膿等癥狀,并伴有瘙癢以及疼痛感。本病很難自愈,一旦發生,手術治療仍為有效的方法。
不過,還有一種很難發現的肛瘺,即內盲瘺,此病在臨床上很少見。一般來說,發病率較高的肛瘺是由外口、瘺道、內口組成的完全瘺,而內盲瘺是沒有外口,僅有內口和瘺道組成,這種疾病在臨床上不易被發現。如上述病例,肛周無腫塊,無明顯流膿癥狀等,其在肛管或近齒狀線處僅有一內口,內口感染灶向黏膜下蔓延形成膿腔或炎癥,刺激增生形成息肉樣隆起,但其肛門外觀并無肛瘺外口,因此較難判斷。

資料圖
創新發展:改進術式造福患者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對疾病研究的深入,對肛瘺或肛周膿腫的治療方案也在不斷提高和改進。為提高治療技術水平,張正國團隊不斷創新、改進診療方式,并引進多項先進技術應用到臨床中,造福區域患者。
“肛瘺感染與其他竇道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解決括約肌間感染問題,肛瘺治愈需打開括約肌間瘺管,這個切口可以從外側通過坐骨直腸窩切開外括約肌,也可以從直腸腔內切開黏膜和內括約肌。一般來說,后者的好處在于切開創面小,而且不導致外括約肌的損傷。”張正國說,基于最大限度減少損傷的微創理念,針對劉女士的情況,所采用的TROPIS手術是一種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瘺的新型微創化手術,具有操作簡單、疼痛輕、恢復快、肛門功能保護好等優點。手術僅切開部分內括約肌,無需切開外括約肌(即使肌間膿腫過大波及到外括約肌),從而較好解決了“感染源+充分引流”兩個問題,能夠充分保護肛門的功能,減少肛門失禁的發生。目前,我院肛腸科已對多例復雜性肛瘺或肛周膿腫患者開展了TROPIS術,術后相比其他手術方式恢復快,術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肛門功能保護較好,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