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壽強。

莊教授的著作。
全程導醫網 徐州保健頻道:終于發表了,中國礦業大學創造學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莊壽強創作的論文《間隔鍛煉健身法及其超健康狀態初探》,原文發表在7月底出版的最新一期《運動》雜志上,這是由國家體育總局主管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體育專業學術刊物。
說“終于”,是因為這篇不到兩萬字的論文,莊壽強2013年就完成了,至今已經先后修改了10稿,醫學類、體育類專業雜志、學報,他投稿多次,結果都是碰壁。距離刊登最近的一次,對方是這樣說的:“可以給你發表,你得交一些費用。”花錢刊登論文這事,莊壽強不干。他認為,他寫的是運動學術論文,內容此前無人涉獵,先不說他的觀點正確與否,那些專業的學術機構至少應該有個認真對待的態度。“我內心一直堅持,要么不發表,要么就是原文發、免費發。”
■以自身多年鍛煉為實踐資料
莊壽強1945年出生,畢業于南大地質系古生物專業,是國家第一屆古生物專業的研究生。從1982年入職到2006年退休,一直在中國礦業大學工作。1983年起,他開始研究創造學,并逐步形成完整的學術體系,出版有《普通行為創造學》和《地質創造學》,還被翻譯成英文版,被用做高校教材。他認為,“相對于國外,國內的創造學起步較晚,但學術體系還是比較完善的。”
之所以先說一下莊教授的創造學,是因為他研究間隔鍛煉健身,是以創造學的相關原理為基礎進行的,并以自身鍛煉的實際數據來說明。他介紹說,從1963年起,他選擇長跑、游泳、舉重等項目堅持鍛煉,并且根據每天鍛煉情況,記錄下當天的反饋,每半個月做一次小結,每年做一次總結。這些年下來,積累了20多萬字的鍛煉總結,這也是他創作《間隔鍛煉健身法及其超健康狀態初探》的實踐資料。
《間隔鍛煉健身法及其超健康狀態初探》究竟都講了啥?說實話,專業性很強,圖表、數據、涵義……記者看得有些一知半解。大致可以這么理解:論文分析了體育運動與鍛煉兩個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提出并探討了間隔鍛煉健身法及其密切相關的第四種健康狀態——超健康狀態。是不是還有些懵圈?記者把個人的理解加以口語化描述是這樣的:大家認為鍛煉身體需要天天堅持的想法,莊教授認為是不科學的。這個運動學術觀點,在以往從沒有人提及過。
在莊教授的論文中,對訓練、鍛煉、活動等運動層次,都分別做了闡述。比如訓練是指一次具有很大負荷的運動,其負荷一般超過其訓練者極限負荷值的80%。訓練的對象多為運動員或體質較好的中青年人。訓練的目的是挑戰人類運動的生理極限,或者極大提高運動成績。鍛煉是指一次具有中度負荷的運動,其負荷一般在其鍛煉者極限負荷值的20%-80%之間。鍛煉的對象主要為一般大眾(非運動員),鍛煉的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活動是指一次具有輕度負荷的運動,其負荷一般低于其活動者極限負荷值的20%,或以身體微微發熱、少許出汗為標志。活動的對象主要為身體較弱者及中老年人。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康復身體,或保持低級別的健康狀態。
他認為,一個完整的運動周期由“運動”到“相對恢復”再到“超量恢復”三個階段組成。“間隔鍛煉法”是指鍛煉者在不影響下一個周期鍛煉效果的前提下,盡量延長相鄰兩個鍛煉周期間隔時間長度的鍛煉方法。間隔只是指相鄰兩個運動周期之間“復原”的時間長度。鍛煉間隔時間的長短是隨人群不同,以及運動目的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生命質量在于運動,生命數量在于靜止
研究間隔鍛煉法,莊教授認為,有助于提高鍛煉的周期負荷(值),提升享受鍛煉質量,提高鍛煉效率,更是對“生命在于運動”表述的補充與完善。
記得馮鞏、牛群的多年前的相聲《無所適從》中,生命究竟在于運動還是靜止的話題真讓人無所適從,可能很多人也糾結過這個問題。莊教授認為,鍛煉者之所以有糾結,是因為“生命在于運動”中的“運動”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間隔鍛煉法”可以引導健身者按照各自的運動負荷來選擇運動的層次(即層次確定為鍛煉,還是活動?是深度鍛煉,還是輕度鍛煉?是輕微活動,還是出汗活動?等等),合理地安排運動的具體負荷,從而得到最有效的運動結果。這就避免了常常由“生命在于運動”而可能產生的誤讀,例如,中老年體弱者若“運動”負荷過大則很可能損傷身體健康,而一個青年大學生每天用1小時去進行一般走路“運動”,則因其負荷太小,對其身體健康起不了太大促進作用,反而耽誤了極其寶貴的青春時間。所以,在具體指導健身方面,“間隔鍛煉法”補充完善了“生命在于運動”的內涵。
強調“生命在于運動”使人忽視了另一層含義,生命同樣也在于靜止(或叫靜養)。他認為,人的一生中,“運動”只占很少的時間,絕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不運動的“靜止”中。所以,較全面的提法應該是:生命在于運動,生命同樣也在于靜止。生命的質量在于運動,生命的數量在于靜止;或者說,健身在于運動,養生在于靜止,即:人若要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生活得有質量,就要運動(鍛煉);若要活得時間長、要長壽,就要靜止(靜養),就要養生。
這樣看來,生命的質量與數量和生命的運動與靜止,就形成了兩對互具某種因果關系的矛盾。如何處理好“運動-靜止”的矛盾,而不是片面地只強調“生命在于運動或靜止”。“間隔鍛煉法”既強調運動(鍛煉),又注重靜止(間隔),而且還包含了兩者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互為轉化的平衡關系,從而較全面地體現了動與靜、健身與養生、生命質量與數量之間的辯證邏輯,這無疑是在更高層次上對“生命在于運動”的補充與完善。
■健康狀態之上還有超健康
在莊壽強教授的論文中,還首次提出了超健康的概念。
他介紹說,古羅馬醫學家格林曾把人的健康狀況分成健康、疾病以及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亞健康三種狀態。2000多年過去了,人們還在停留在2000多年前古人的“3種健康狀態”認識水準上,這與同期整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狀況是極不相稱的。他認為,從邏輯上說,既然有“亞”(健康狀態)的存在,就會有“超”(健康狀態)存在的可能,例如,學術上對生物的分類階元中,就有相應的“亞科”與“超科”、“亞目”與“超目”等等,也就是說,比“健康狀態”差一些的既已稱為亞健康狀態,那么,比“健康狀態”優一些的就可以有“超健康狀態”。簡單來講,兩個在醫學上都健康的人去爬山,一個人下山后有疲勞反應,總不能說他是不健康的,另一個人下山后沒有疲勞感覺,這個狀態可以理解為就是超健康。超健康狀態就是指人們在不良、不利、不正常甚至惡劣環境條件下仍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狀態。
“人們由疾病、亞健康到健康,這是由醫學技術來解決的。從健康到超健康,則需要體育的介入。我今年72歲,從沒有沒掛過吊水,我就是最好的例子。”莊教授對于間隔鍛煉法及超健康的觀點,很是自信。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