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科研人員張小楠博士、陸偉醫師,在袁正宏研究員和張占卿教授指導下,經4年多努力,成功建立了一種能夠通過顯微鏡,直接在組織切片上觀察患者肝組織內乙肝病毒儲存庫(cccDNA)情況以及其在患者肝細胞中分布情況的方法。該研究對揭示慢乙肝長期遷延不愈根本原因、監測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后cccDNA清除情況以及針對患者不同病情如何設計清除乙肝病毒cccDNA新策略等具有重要意義。國際著名醫學期刊《臨床研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并將該成果作為“亮點論文”重點推薦,邀請國際著名乙肝專家作專題評論。
cccDNA是乙肝病毒在患者肝組織內的遺傳物質儲存庫,它儲存著包含病毒復制、組裝所需的所有遺傳信息。大量臨床與基礎研究表明,慢乙肝長期不愈的根本原因就是cccDNA在肝內的長期存在,以及隨之造成的病毒表面抗原長期陽性。但cccDNA在慢乙肝患者肝臟中水平極低,傳統分子生物學方法不僅檢測困難,而且無法顯示其在肝組織內的分布特點。
張小楠研究組應用創新方法,成功觀察到肝組織內cccDNA在患者肝細胞中分布情況后,將該技術與乙肝病毒主要抗原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合,終于獲得了病毒核酸與蛋白質的綜合圖像。研究證實,經過一年以上抗病毒治療的患者,肝細胞內仍存在病毒的cccDNA。經大量樣本的分析、歸納,研究組提出在單細胞水平乙肝病毒存在抗原富集期、DNA富集期和潛伏期三階段假說,并由此推測患者體內肝細胞生理水平和病毒復制活躍度的變化可以導致這三個階段的相互轉換。
該假說豐富了學術界對乙肝病毒肝內生活史的認識,并為進一步針對患者不同病情設計清除乙肝病毒cccDNA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由于可用來監測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后cccDNA的清除情況,故為評價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的潛力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平臺,并可為臨床醫生制訂更好的治療方案,甚至指導開發新藥物提供幫助。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