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中醫頻道:腸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長的管道,全長約7米,一旦腸道有病,會引起消化吸收障礙以及一系列相關癥狀。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胃腸道癥狀越來越多。作為市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徐州市中醫院消化內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潰瘍性結腸炎、消化道腫瘤等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消化一科主任胡兵介紹,據2018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在全球1810萬癌癥病例中,腸癌發病率排在第4位,死亡率排在第2位。要想腸胃好,日常的飲食保養和及時規范的治療都很重要,對待腸胃問題一定要先找出病源,切忌諱疾忌醫自行隨便吃藥。
致病菌排查很重要,中西藥協同可殺滅
胡兵主任說:“幽門螺旋桿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名稱,它不但是胃潰瘍、胃炎的罪魁禍首,也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胃癌第一類致癌原,其傳染途徑主要是糞-口或者口-口傳播。幽門螺旋桿菌不但可以導致胃炎的發生,而且與腸癌有關聯。”
2019年美國醫生對4000多例腸癌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腸癌的發病率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存在顯著相關性。近年國內的相關研究也提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結腸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癌癥之間的聯系非常微妙,所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意義重大。”胡兵主任說。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并不復雜。在市中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因長期胃腸不適、口臭的趙姓患者持檢驗單而來,內鏡室護士確認他已空腹了兩小時后,給他服用了一粒膠囊,25分鐘后,患者進行了幽門螺旋桿菌吹氣測試。略坐片刻,結果就出來了。
對于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在第一次殺菌時會使用標準的四聯療法,整個療程共10-14天。如果一次正規殺菌沒能殺滅,說明該菌為耐藥菌。耐藥菌往往因為第一次殺菌不規范,也有可能是被感染了耐藥菌的人傳染所致。
市中醫院胡兵主任和王曉紅主任、鉉力醫師和南京中醫院大學孫志廣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魏睦新教授共同研究制訂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耐藥方案,絕大多數耐藥菌都可以殺滅。
對耐藥細菌的撲殺要在第一次停藥2-3個月后再進行,且抗生素的選擇很有講究,第一次使用過的藥物克拉霉素、鹽酸左氧氟沙星不再使用,阿莫西林可重復使用,其他的可以選擇不常用且耐藥率低的藥物,如四環素、呋喃唑酮等。
胡兵說:“中藥殺幽門螺旋桿菌的理念是扶正固本、清熱解毒,具體藥物有黃芪、白術、黃連、黃芩、蒲公英等,本院的清幽除滿湯、清幽爽口湯輔助殺菌也有不錯的效果。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傳染性,所以根除病菌后最好讓家人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感染,如果有則應該同時將其殺滅,外出聚餐時最好實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腸癌悄無聲息,無癥狀不等于沒病
曾有一位脾氣非常倔強的老者,早年單位體檢因莫名貧血疑似腸癌,被醫生多次建議做腸鏡檢查,老人自覺平時無任何癥狀,認為自己營養不良,一直服用治療貧血的藥物,直到去年腸穿孔到中醫院就診,方確診了腸癌,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
目前在中醫院接受治療的兩個病例,都是在無癥狀體檢中發現早期腸癌的。一位是75歲的男性患者,他無明顯不適癥狀,在例行腸鏡檢查中,乙狀結腸處發現一枚長蒂息肉,內鏡觀察發現局部腺管排列紊亂,醫生考慮局灶早期惡變,但病例報告為重度不典型增生。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后,周圍黏膜可見明顯的白斑,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后切除病灶,病理顯示為絨毛狀腺瘤,部分腺體癌變,切緣和基底均無癌細胞侵犯,診為早期腸癌,預后良好。
另一位50歲的男性患者也是無明顯不適癥狀,聽別人說年紀大了應該做個腸鏡檢查,就來中醫院內鏡中心做檢查,檢查發現直腸、乙狀結腸及升結腸有多枚廣基息肉樣隆起,其中乙狀結腸一枚息肉表面發白凹陷,病理結果顯示為息肉癌變。
“像這樣沒有癥狀被查出腸癌的并不少見。”胡兵說:“中國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的平均年齡在48歲,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而在很多患者發現癌癥時已經是晚期,因此提前進行結直腸癌篩查對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尤為重要。由于腸癌的潛伏期特別長,早期癥狀隱匿或沒有癥狀,因而無癥狀的人群也要盡早做一次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息肉并及時摘除,這是預防腸癌的有效途徑。”
胡兵說:“以上兩個病例都是在無明顯的不適癥狀下來做腸鏡檢查的,并且都發現有癌變的息肉,經過內鏡下擴大切除,重獲健康。這就是我們內鏡醫生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挽救更多的生命。”
腸鏡檢查不可怕,“睡眠” 中即可完成
腸鏡檢查是篩查結直腸癌最直接和有效的檢查方法,隨著單人操作結腸鏡及無痛內鏡檢查的普及,腸鏡檢查已不再那么可怕,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輕松地接受腸鏡檢查。
上周,在中醫院接受腸鏡檢查的患者中,有兩位患者都是結腸癌導致腸梗阻后才到醫院就診并接受腸鏡檢查的,一位患者60多歲,一位患者70歲,都是左半結腸癌,檢查時發現腫瘤已經把腸腔堵死了,內鏡無法通過。胡兵說,如果他們能夠早幾年進行腸鏡的檢查,在腫瘤沒有惡變的腺瘤階段,通過腸鏡檢查將腺瘤(息肉)切除,患者就不會發生結腸癌導致腸梗阻了。
無痛腸鏡檢查是怎樣做到“無痛”的呢?胡兵介紹,無痛腸鏡檢查是在靜脈麻醉下實施的檢查。檢查開始前,麻醉醫生會將靜脈麻醉藥注入檢查者的血管,受檢者進入麻醉睡眠狀態后再實施檢查,麻醉劑量精確到確保患者檢查完即清醒或檢查完數分鐘內清醒。做完檢查的患者再觀察半小時左右即可離院。麻醉醫生在整個過程中都將對患者進行監測和評估,以確保安全。
“腸鏡檢查是目前理想的檢查方法,大多數患者可完成整個大腸的檢查。在檢查中進行的全瘤活檢不僅有助于發現早期癌變,而且可以明確癌變浸潤深度、有無淋巴或血管浸潤,從而推測淋巴結轉移風險,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指導。”
除了腸鏡檢查,中醫院還可進行X光下結腸鋇劑造影、CT模擬結腸顯影、結腸傳輸試驗、排糞造影、糞便鈣衛蛋白檢測,糞便潛血、糞便或血液DNA甲基化檢測等檢查,對于這些篩查方法檢測陽性的患者還需再做進一步的腸鏡檢查。
腸息肉是巨大隱患,微創手術輕松切除
“息肉是塊多余的肉,或叫贅生的肉,在體內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長得慢,藏得深。大腸息肉經常多發分布,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患者如果發現血便再去看醫生,病情往往已經不輕了。”胡兵說,“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要經歷正常黏膜增生到腺瘤形成到腺瘤癌變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是有足夠的時間發現并切除掉的。”
“結腸息肉大多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可發現,它是體內的定時炸彈,如不及時發現并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腸鏡檢查不但可以發現息肉,還可以對息肉進行內鏡下切除治療。市中醫院消化內科率先開展的內窺鏡下用圈套器切除(EMR)、內鏡下用Duo刀或IT刀行黏膜剝離術(ESD)或電灼治療息肉,不再需要剖腹,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根據腸息肉的部位、數目、形態、患者年齡以及有無癌變,切除方法還有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及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TEM)。”
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并發癥少的優點,切除方法主要為腸壁楔形切除術。傳統的開腹手術在臨床已較少采用,主要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惡變傾向或已惡變或不能排除惡變的腺瘤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不能在內鏡下切除或切除后有可能發生出血或腸穿孔的息肉以及息肉切除后需要補充手術者。經肛門內鏡微創手術是將內鏡、腹腔鏡和微創等技術綜合起來的新術式,適用于體積較大的息肉、良性病變及早期癌,能夠治療傳統手術器械不能完成的較高部位的直腸病變。
“結腸息肉的生命力極其旺盛,會死灰復燃,所以還要定期復查。”胡兵提醒:息肉雖然切除了,如果患者的生活習慣沒變、體內環境沒變,息肉還是會生根發芽的。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復查時間。對于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后復查時間,建議1到2年內;對腸鏡檢查未能到達回盲部、結腸癌術前因腸管狹窄未能全結腸檢查、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的患者,建議短期在3到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