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導醫頻道:舌咽神經痛、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光聽聽這些病名就令人心驚肉跳,這該是一種怎樣的疼痛啊?就采訪過的病人說,發病時,痛如刀絞、痛不欲生這些重量形容也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他們的生活簡直被疼痛籠罩得別無他想。不過,在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三科,這些病癥都可得到有效治療,制敵武器就是 “微血管減壓術”。
據了解,微血管減壓術已成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神經痛疾病的標準方法,其優點在于,可在解除局部血管壓迫的同時,還很少出現面部感覺的喪失。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三科主任王翀介紹,他們自成立了淮海經濟區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微創
A、舌咽神經痛:吞咽唾液都會疼得滿頭大汗
14年前,張先生在吃飯時突然感到喉嚨一陣疼痛,“那種疼痛就像用刮胡刀片割你的肉,像一塊火炭燙在身上”,張先生描述說。因為之前從未有過,他認為這可能是咽炎犯了,沒有放在心上。然而沒想到,噩夢才剛剛開始。之后的十幾年間,疼痛的次數越來越頻繁,吃飯、喝水甚至吞咽唾沫這些正常人輕而易舉的動作卻能讓一個大男人疼得滿頭大汗,止痛藥都不能緩解。張先生回憶起那些年受的罪,形容自己“想死不是一次兩次了”。
十幾年間,他輾轉多家醫院,得到的答復卻是“沒什么好辦法”。在被多家醫院診斷“無法治療”后,他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找到了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專家田愛民、江繼賢和神經外三科王翀主任醫師對其進行了會診,明確診斷為“舌咽神經痛”。
2014年的最后一天,王翀主任為張先生進行了微血管減壓術。微血管減壓術是針對舌咽神經痛病因的根治性治療,只需在患側耳后,做1個5厘米左右小切口,然后在顯微鏡下將所有可能對舌咽神經根產生壓迫的血管分開,將墊片墊入此些血管和與之相鄰的腦干間,使責任血管(壓迫神經產生疼痛的血管稱之為“責任血管”)與神經根隔離。手術后,張先生迫不及待地咽了一口唾沫,疼痛感完全消失。
B、99%的患者可被微血管減壓術治愈
王翀介紹說,“這個病比較罕見,約是三叉神經痛病人數的5%”,舌咽神經痛發病機理與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差不多。是人體腦干附近的舌咽神經受到附近的微血管壓迫,導致耳咽部的舌咽神經分布區出現如刀割、針刺、撕裂、燒灼、電擊樣劇烈疼痛。但與三叉神經痛不同的是,舌咽神經痛一般發作于一側扁桃體部、咽部或舌的根部,也可以表現為耳朵眼里面痛,但局限于單側。疼痛通常驟然發作、突然停止,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多為數秒或數十秒,一般不超過兩分鐘。常于吞咽、說話、咳嗽或打哈欠時誘發疼痛。
王翀主任介紹,多數患者手術后疼痛即可消失,99%的患者可治愈。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覺和功能。微血管減壓術具有微創、安全性高、效果顯著以及復發率低和并發癥發生率低等特點,尤其能完全保留舌咽神經功能,因此微血管減壓術是藥物效果不佳的原發性舌咽神經痛的首選治療方法。微血管減壓術雖微創,但手術要求高,術野窄、深,在腦干附近操作,所以此手術對醫生技術水平的要求甚高。
C、耳后開個小切口根除“天下第一痛”
如果說張先生的舌咽神經痛已經讓人難以忍受了,那么被稱為“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患有三叉神經痛的病人,碰觸一點,痛如若刀割、燒灼。
“三叉神經痛又叫叢集性頭痛,俗稱‘臉痛’,是一種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放電樣劇烈疼痛。”王翀說,三叉神經痛發作時,患者的一側面部感受如針刺樣、刀割般、過電樣的劇烈疼痛,更嚴重的,還會令患者痛不欲生。
有位安徽靈璧76歲的老太太,三叉神經痛發作,疼痛難忍,由120直接“殺入”徐州中心醫院,專門到淮海經濟區三叉神經痛與面肌痙攣微創治療中心治療。
“經檢查,老人患有房顫,這是容易產生血栓脫落導致嚴重并發癥的疾病,對手術是個巨大考驗。經我們團隊反復論證并與家屬研究后,決定迎難而上。”
一根粗大血管穿神經而過,把神經血管隔離后,老人疼痛消失,手術取得成功。王翀直言,如果不去做這種手術,血管永遠穿在神經里面,疼痛不可能消失,所以盡管手術存在風險,但為了患者健康也值得去做。目前,老人已經順利出院。
王翀介紹說,手術過程中,只需要在患者耳后開一個小切口,就可以完成這一操作,實現了微創治療的效果,徹底解決患者疼痛。創傷小,患者的術后恢復也比較快。三叉神經痛究其根源,是因為途徑三叉神經的腦部血管出現了異常,緊緊地壓迫著三叉神經,導致出現了劇烈疼痛。治療方式選擇上,通過手術把壓迫神經的血管與三叉神經分離開來之后,植入特制的醫用材料在中間“墊一下”,實現血管和神經“各行其道”,徹底解決患者疼痛。
D、面肌痙攣患者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要說舌咽神經痛與三叉神經痛對病人折磨偏于肉體方面,那面肌痙攣患者的“痛”就更側重于心理層面。如果你沒有接觸過面肌痙攣的患者,可能無法體會他們的煎熬。
“有的男患者,明明做事穩重,儀表不凡,但患有輕微的面肌痙攣,臉部神經會不由自主地抽搐,結果就被人質疑“大男人拋媚眼”,令其非常尷尬。還有的女患者接受不了自己不受控制地“擠眉弄眼”,生怕被嘲笑,干脆成天地捂著口罩,戴著帽子,也越來越不敢出門。發展到后來,心理愈加孤僻。”王翀主任講述了一個典型病例。
林女士從高中時代就是校花,青春靚麗,一直被周圍人所羨慕。可在她30歲的時候,漸漸發現自己的左臉出現痙攣,跑到北京、上海多家醫院診治,一聽說要手術治療,就擔心術后面癱而拒絕治療。于是這10年間,她為了避免見人,成天地捂著口罩,戴著帽子,也越來越不敢出門。發展到后來,心理愈加孤僻,因此而患上了抑郁癥。
后來,林女士又出現右側面肌痙攣的情況,心里負擔又沉重了不少。終于在家人的勸說下,找到王翀接受治療。王翀說:“根據林女士的描述,每當發病時她都有想死的沖動,所以說,這個病應該早發現早治療,千萬不要諱疾忌醫,耽誤自己的正常生活。”
E、原發性面肌痙攣適合做微血管減壓術
王翀說,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表現為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后涉及整個面部。一般說來,面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面肌痙攣,一種是繼發性面肌痙攣,即面癱后遺癥產生的面肌痙攣。
“原發性面肌痙攣適合做手術治療,繼發性面肌痙攣不適合手術治療。臨床上看,99%的面肌痙攣原因都是腦內小動脈壓住了面神經造成,因此,要通過這種耳后微創小切口把血管從面神經上隔開才能面部不再抽搐。”
據介紹,微血管減壓術就是通過手術把壓迫神經的血管與面神經分離開來,植入特制的醫用材料在中間“墊一下”,實現血管和神經“各行其道”,徹底解決患者的痙攣。手術過程中,只需要在患者耳后開一個小切口,大約只有5厘米長,就可以完成這一操作,從而實現微創治療的效果,而且創傷小,出院時可以用頭發遮擋住,根本看不出是做過手術的。
王翀還指出,當發現有面肌痙攣時,前期不用過分擔憂,靜觀其變,也許它不會發展得十分嚴重。不過要是痙攣持續過了一周,而且越來越嚴重,就需要及時就醫。
F、治療范圍延伸到了頑固性耳鳴
2013年9月,市中心醫院成立淮海經濟區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微創治療中心,該中心有神經外三科、口腔科、神經內科和疼痛科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成為以微創手術為主,各種方法聯合治療的系統化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診療中心,將成為衛生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顱神經疾患的技術過硬單位和推廣基地。
作為治療中心的帶領專家之一,王翀始終在微血管減壓術方面推廣求精,惠及患者。據統計,去年短短一年的時間,接診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患者百余人次,收治100多人接受微血管減壓術,均成功治愈出院。
王翀說,今后,微血管減壓術還將其治療范圍延伸到了頑固性耳鳴的治療上。頑固性耳鳴多發病于中年男女,發病時耳鳴伴隨著頭暈,耳旁像有知了的叫聲或是汽車鳴笛聲,患者時常痛苦到無法入眠。在對此病的治療上,將與耳鼻喉科相結合,首先排除了耳朵病變,"排除耳內病變后,就意味著可能是顱內血管壓迫聽神經,患者應在在醫生診治下及時實施微血管減壓術。對于三年內的頑固性耳鳴,微血管減壓術的治療效果比較好。"
專家支持
王翀:徐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三科(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醫學博士、博士后,留德歸國人員。《中國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診療標準》參與制定專家之一。1996年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并分配至中國最早三叉神經痛根治技術的山東濟寧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工作,并傳承了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微創根治技術。2001年至2006年師從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中國顯微神經外科創始人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朱賢立教授學習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2011年山東省衛生廳選拔公派到德國Greifswald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等臨床專病學習。2012年入北京軍區總醫院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013年11月特殊人才引進至徐州市中心醫院并組建功能神經外科和淮海經濟區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微創治療中心,填補了淮海經濟區的空白。
現任《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編委、《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特邀編委、《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特邀審稿人、曾先后在《中華創傷雜志》、《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等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近20篇,并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各一項,目前主持在研課題:省自然科學基金、省衛生廳衛生科技發展計劃、市級科研項目三項。
目前掌握了中國及歐美先進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的微創根治技術,根治率達98%。與德國Greifswald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中心有密切合作,同時與北京宣武醫院、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中日友好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和天津環湖醫院有密切交往與聯系。
專業特長:神經內鏡輔助下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的微創根治術、各種神經外科臨床重癥的綜合治療。
專家門診:周三上午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