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艾灸借助艾火的熱力和藥力對人體進行溫性刺激,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以此來實現治病養身保健的目的。徐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專家表示,艾灸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在現代醫學保健中的適應范圍仍十分廣泛——冬季艾灸,養生保健治未病。
中醫里冬季屬陰,人的身體受到天氣的影響也會出現陰盛陽衰狀態,各個臟器的生理功能隨之變化,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徐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主任、主任中醫師潘小紅介紹,冬季艾灸養生能溫經通絡、補陽藏陽、消瘀散結,對人體的全方位保養具有特殊功效。
女性冬季艾灸增強抗寒力
艾灸是將艾葉經過特殊加工制成無煙艾條,用點燃的艾條熏特定的穴位,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進入冬季,驟降的氣溫讓許多人出現了手腳冰涼、關節酸痛、皮膚干燥等問題。潘小紅主任說:“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用艾條施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可以滋陰又可以壯陽。進入冬季,女性需要格外注重保暖、養精蓄氣。氣是人的生命動力,血為人的基本營養物質,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用艾條去灸可以補氣養血,又可以疏理氣機,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才能氣血正常運行、營養物質正常輸送。寒濕等病邪閉阻經絡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時可以使身體毛孔擴張、理腎氣、疏通臟腑,散寒除濕的功效非常顯著。張女士年近50,每至秋冬,手腳冰涼、面色暗黃,萎靡不振,對各項事情均提不起興趣,還老犯困。她在市中醫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艾條施灸后,抗寒能力有所增強,手腳漸熱,膚色改善,原來經常性的感冒也減少了。
艾灸對女性健康的改善,對37歲的李女士來說深有感觸,她自從在市中醫院做了幾個月的艾灸之后,不但面色有了很大的改觀,以前每次經痛不堪的現象也不再了。
潘主任說,現代女性特別適合艾灸養生,因為在中醫文化中男性屬陽,女性屬陰,體質多陰冷,而艾灸為純陽之性的療法,和女性陰性體質相配,同時艾灸法本身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機理又特別突出,應合女性主血的生理特性。“艾灸對女性的保養作用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除了改善女性手腳冰涼、面色晦暗之外,適用的癥狀還有月經不調、痛經、黃褐斑、痤瘡、子宮肌瘤、乳腺增生、乳房瘦小、浮腫肥胖、宮寒不孕等。如今,韓國、日本以及很多歐美國家都把艾灸廣泛運用于養生、美容及預防醫學領域。”
針對個體健康辨證“治未病”
市中醫院治未病科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針對個體的健康狀態,運用中醫藥養生保健技術和方法,結合現代健康管理手段,以“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復發”為目標,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復”為功能定位,突出非藥物方法的運用,注重整體調節,求得整體和長遠效果。
除了可以調節婦科不適,艾灸還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兒科、五官科疾病。潘主任說:“市中醫院在臨床上用艾灸、雷火灸治療頭痛、頸椎病、肩周炎、腰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增生,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男性陽痿、早泄,調理胃腸道疾病如胃寒、胃痛、腹痛、泄瀉,調理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還對亞健康如失眠多夢、周身乏力、頸肩腰背部酸痛、肥胖癥等有顯著療效。”
潘主任說,艾灸對人體的根本性調節作用表現在通過局部的刺激,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機體某些抗體形成,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艾灸的藥物通過皮膚滲透至皮下組織,可以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同時通過藥物對局部穴位的刺激,能夠激發全身經氣,通過微小血管的吸收輸送,發揮最大的藥理效應。經過艾灸治療后,人體皮膚周理充分開泄,借助旺盛陽氣助藥性之力,有利于機體增強抵抗力,扶正祛邪,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
總之,艾灸療法是一種純天然無副作用調理方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為身體補充陽氣和能量,排除邪氣,從而達到治病養身保健的目的。
“重磅版”雷火灸滲透力強勁
市中醫院治未病科開展的艾灸治療方法有隔物灸、艾柱灸、雷火灸等,有多功能自動點火床對人體全身進行艾灸。潘主任說,雷火灸較普通艾灸療效更好,雷火灸不僅含有艾絨,還含有麝香、沉香、乳香、木香以及穿山甲、羌活等十幾種名貴中藥及其它保密成分在內,具有火力大、滲透力強的作用。
傳統灸法是用艾絨或其它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而雷火灸在治療時利用植物燃燒時發出的紅外線及熱能達到溫經通絡、疏風散寒、扶正祛邪之功效,通過懸灸的方法刺激相關穴位,其熱效應激發經氣,使局部皮膚機理開放,成分透達相應穴位內,改善了周圍組織血液循環。
剛過不惑之年的馬女士患腰腿疼痛多年,爬樓梯有困難,做家務也有障礙,正常工作力不從心。她在市中醫院接受了一年多的雷火灸,通過熏灸將藥物經毛孔深入進皮膚之中,效果直接作用在身體虛寒疼痛的部位,馬女士腰腿疼痛的癥狀逐漸消失,不但改變了以前行動不能自由的狀態,現在每晚還可以與鄰里相約跳廣場舞了,令她對雷火灸療法贊嘆不已。
潘主任說,雷火灸療法在治療眼疾、鼻疾、咽喉疾、耳疾、各類痛疾、減肥、婦科疾病、男性疾病等八大系列疾病有明顯效果。同時,它不僅能治療體表的病證,也可治療臟腑的病證;既可治療多種慢性病證,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癥,在臨床的應用范圍涉及300余種病癥。
“加強版”長蛇灸應用范圍廣
長蛇灸因其形似長蛇,故稱長蛇灸,又稱督灸,屬于鋪灸法中的一種傳統灸療方法,是江浙地區的針灸工作者從傳統民間灸法中挖掘和總結出來的一種灸療方法,多用大椎至腰俞間督脈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療中施灸范圍最大、一次灸療時間最長的灸法。
傳統長蛇灸用的是蒜泥,而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則用的是姜。潘主任解釋說,因為姜可增暖驅寒,而針對風濕更宜用姜泥長蛇灸。現代醫學機理研究認為,長蛇灸有調節免疫系統功能的作用,具體表現在能夠提高細胞免疫和抑制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長蛇灸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給患者施長蛇灸需要調好“配料”,拿捏住“火候”。據操作醫生介紹,先取生姜 250g切碎放進陶瓷杯里,再拿搟面杖搗碎成泥巴狀,將生姜泥依次鋪在大椎穴鋪至腰俞穴,鋪均勻后再把艾絨捏成雞蛋大小放置在對于穴位的姜泥上,點燃艾絨,注意觀察燃燒情況。由于姜泥熱傳導慢,隨著施灸時間的增加,姜泥逐漸加熱,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長蛇灸每三天一次或每周一次,每次依據情況施灸3-5次。潘主任提醒,在長蛇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發泡問題,不用怕,不用處理,也不用防止感染,但需一周內禁止房事,忌生冷海鮮和忌受涼受風。
適合冬季的艾灸穴位舉要
進入冬季以來,天氣逐漸寒冷,在相應的穴位或患處實施艾灸,可以達到“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效果。潘主任介紹了幾處適合冬季艾灸的重要穴位。
關元穴被古今醫學專家公認為是一個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艾灸此穴時需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溫而不燙,持續地溫灸時間要長,灸到自覺腹內熱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適狀態,以達到熱量內透。艾灸關元穴見效后,腹內的寒氣會立時覺得消散。每次灸的時間一般20分鐘左右或再長些,具體時間依個體的舒適度為限,隔日一次或每周灸兩次即可。
足三里穴是個強身健體的穴、長壽穴,古今許多醫家都對此穴推崇備至,因此流傳著“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的說法。這個“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條熏灼穴位,使該處的皮膚起水皰,又稱其為“灸花”“灸瘡”。水皰老流水,可以及時把脾胃的寒濕祛除,“常不干”因此而來。有關研究發現,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動和胃的供血狀況,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消化能力。
潘主任說,冬季是人體陽氣最弱的一個季節,此時若不注意調養,會因陽氣不足而引發很多病癥,因此冬季艾灸針對寒性體質的人群而言尤其重要。但艾灸也有禁忌,首先顏面、眼球、大血管及心臟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其次是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再者是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及身體極度疲勞忌灸。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