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肥胖問題一直是中國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專家表示近幾年,兒童肥胖的比例飛速上漲,究其原因環境因素占有很大因素,小兒預防肥胖一定要在青春期的時候合理安排飲食,并要重視體檢。
市衛生局近日公布最新統計,2009年至2010學年本市青少年肥胖檢出率為20.3%,也就是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人肥胖,并且還有大幅增加趨勢。兒童時期的肥胖比成年期發胖更可怕,成年肥胖只是脂肪細胞體積的增大,兒童時期的肥胖不但是脂肪細胞體積增大,同時還伴有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加。有研究表明,1-5歲肥胖兒童中有27%的人肥胖會持續到成年,6-9歲肥胖兒童中則有43%會持續到成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艾華教授介紹,肥胖不僅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誘因,還會導致嚴重心理問題,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飲食結構和活動時間,避免肥胖。
別讓生活環境“催胖”孩子
同樣受遺傳因素影響,在糧油按人頭供應的年代,“小胖墩”并不多見。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管不住嘴、邁不開腿的娃娃們開始“批量”肥胖。
專家分析指出,利于肥胖的環境是孩子肥胖的主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中年家長忙于事業無暇照顧孩子,帶孩子的工作基本上移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一代人對肥胖的危害沒有足夠認識,思想還停留在“越胖身體越好”的傳統概念里,追著喂孩子的現象成為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其次,超市、餐館里隨處可見的高糖、高能量食品讓孩子無處可逃,成為肥胖的催化劑,巧克力、冰激凌、油炸薯片、糕點類食品,以精美的賣相和優良的口感成功俘獲孩子,面對這些食品的誘惑,孩子難免疫,家長難拒絕;最后,與二三十年前的孩子相比,現在的孩子學習負擔重,為了爭分奪秒學習,坐著聽課、上補習班、寫作業的時間長,站著活動的時間少,戶外運動更是少之又少,娛樂時間多在看電視和網絡中度過,攝入的過剩能量無法通過對等的運動消耗掉,囤積在體內,日久便成了“小胖墩”。
家長的飲食習慣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長以身作責,孩子就能順理成章地養成健康飲食好習慣。
專家說,很多家長向醫生“訴苦”,孩子長期過多攝入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已經把胃撐大,實難減肥。殊不知,作為孩子生活上的引路人,家長對于孩子的肥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健康飲食習慣的形成,家長除了口頭上的教育和引導,也應該身體力行做點什么。
專家提醒,不管是在餐館和還是家里,多油、多鹽的菜肴烹制方式是引發肥胖的重要因素。建議在孩子的生長發育階段,家長要用實際行動把健康飲食的概念灌輸給孩子,為孩子烹制或選擇少油少鹽、以蒸煮烹飪方式為主的飯菜,并相對定時定量,不要暴飲暴食。還要選擇性購買零食,避開高能量的油炸、糕點類小吃,并控制零食的總攝入量。另外,為孩子選擇飲料時,礦泉水或白開水是首選,其次是無糖和低糖飲料,高糖飲料盡量少喝。
減肥對于孩子來說并非易事,所以積極預防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發現肥胖苗頭,家長應及時引導孩子調整飲食結構并合理運動,做到防患于未然。
警惕女孩青春期肥胖
專家說,由于男孩和女孩生理特征的差異性,易出現肥胖的高發階段也不同。“女孩進入青春期后,如果不能合理控制飲食,肥胖的幾率就會增加。”艾華解釋,女孩月經初潮后雌激素增多,這是易引起肥胖的一個生理因素。男孩則正相反,很多男孩嬰兒期到青春期之前肥胖,但進入青春期后,由于體內雄激素增多,身體骨骼和肌肉進入快速增長期,這個時期男孩的身形會因為“貪長”而容易“顯瘦”。
強調,女孩10歲~13歲、男孩11歲~14歲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身高、性器官和身體其它器官發育迅速,這個階段減肥要慎重。如果孩子確實過于肥胖,并已引發相關疾病,建議調整飲食結構,在保證營養供應的前提下,減少食物總量的攝入。切勿因減肥方法不當,影響器官發育和身高增長。此外,生長發育中的胖孩子,所患疾病是否由肥胖所致,要依據醫學體檢報告來判斷。
肥胖兒童更要重視體檢
“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紊亂、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幾歲的孩子患上高血壓和糖尿病也不再是新鮮事。”艾華強調,肥胖孩子的定期體檢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每年體檢一次,這是家長判斷孩子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如果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和學校體檢項目不全面,家長應該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另行體檢。
肥胖孩子的體檢報告里最常見的問題是血脂紊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高一低”,即血甘油三酯高、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一旦發現體檢指標一項或幾項異常,家長要給予高度重視,通過進一步檢查來排查是否已經出現器質性改變,并且按照醫生的診斷進行防治,同時要結合營養師的建議,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飲食結構、運動強度,使孩子的體重逐步降下來或得到控制,從根源上減少肥胖帶來的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