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動脈系統的短暫性腦缺血主要表現為突然眩暈、一過性視力障礙、視物成雙、視野改變同時伴有其他癥狀,如耳鳴、構音障礙、飲水嗆咳、行走不穩、突發的四肢無力等,平均持續8分鐘,常以多個癥狀合并出現,以單一癥狀發生少見。
初發后再發 最終導致中風
“雖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短暫性或一過性的,但是一旦發作,就說明腦血管病損程度(如腦動脈硬化)已達到危險邊緣,所以出現了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 董瑞國教授說道。許多數學者認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后一個月內發生中風的危險性最大,特別是持續較長的缺血發作尤應引起注意。實踐證明,一旦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應及時到醫院采取積極有效的緊急治療措施,如抗凝、抗血小板和降纖治療等,防止完全性缺血性中風的發生。作為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在這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哪些是易發人群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病年齡一般為中老年人,這些人群一般都有如下的一種或多種疾病:
首先是血管病變,如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導致斑塊形成和血管狹窄、動脈炎性病變、顱外夾層動脈瘤等。其次是心臟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二尖瓣脫垂、心瓣膜病及人工心臟瓣膜)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第三是血液成分異常,如高脂血癥、血粘度增高等。此外還有血液循環異常如腦血管痙攣、體位性低血壓、頸椎病合并頸動脈受壓等。
預防三原則需謹記
董瑞國教授說,疾病來了,再去治療,只是一種補救辦法,做好預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1、生活中要主意如下幾點:營造舒適的環境;合理均衡飲食,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心情放松。
2、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高危人群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必要時服用氯吡咯雷等藥物,長期服用,可有效地預防腦缺血(腦血栓)發生。
3、介入或手術治療。對血管動脈硬化嚴重者可實施顱內動脈支架成形術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特別是介入支架成形術,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在徐醫附院已開展多年,該方法可有效預防腦卒中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