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礦總頻道:(通訊員:李長鑫)脊柱椎體內長個“血管瘤”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脊柱外科葛行新副主任醫師葛行新為陳老漢做了詳細的檢查。CT和MRI提示為椎體血管瘤。陳老漢及其家人看到這個帶“瘤”字的報告,不禁心生恐懼。陳老漢的家人拿著檢查報告連忙追問葛行新醫生:“血管瘤是不是惡性腫瘤。”“血管瘤會不會死人?”“得了血管瘤還能活多久?”“該放療還是化療?”

葛行新耐心為患者家屬解釋:“血管瘤”這個醫學名詞,可能很多人覺得會有點陌生,尤其是有個“瘤”字在里面,很多老百姓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一個和癌癥畫等號的惡性腫瘤。雖然叫血管瘤,但它的本質并不是瘤,而是一種良性的病變,先天的“血管畸形”。總的來講,椎體血管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椎體良性腫瘤。
小切口完成大手術
聽說脊柱血管瘤多是良性,陳老漢及其家人逐漸放下心來。
“脊柱里長個瘤,為什么我腿瘸了呢?”陳老漢不解地問。
葛行新耐心解釋:絕大部分脊柱血管瘤沒有臨床癥狀。只有一小部分病人因為瘤體在椎體內的膨脹性生長及周圍骨質的破壞,造成背部酸脹疼痛,脊椎僵直,活動受限,如果造成突出椎管壓迫脊髓、馬尾神經根則會引起相應癥狀。
將陳老漢收治入院后,葛行新手術團隊為其制定了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下的椎體成型手術方案。

患者家屬拿著手機上面一篇椎體血管瘤手術的報道找到葛行新。該篇報道顯示,椎體血管瘤手術方案是將病變的椎體摘除,手術創傷大、風險大、時間長。
葛行新表示,網上的那種術式已經被徐礦總醫院淘汰。徐礦總醫院引進了第二代天璣骨科機器人,脊柱外科的多名醫生到北京積水潭醫院進行了深入培訓。在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下,只需要鑰匙孔大小的切口就可以迅速找到病變部位,完成椎體成型手術。手術創傷小、風險小、時間短。
“椎體成形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這個手術的關鍵步驟是經皮椎弓根穿刺置管至椎體內病變位置,穿刺過程中避免損傷椎管內的重要組織。常規手術中需經移動X線光機透視來完成,有時需多次調整穿刺點及路徑;而骨科手術機器人通過3D掃描形成椎體的3D圖像,提前精確規劃好穿刺入點及路徑,避開椎管內神經,避免造成患者癱瘓風險,解決了手術中最困難的一步,簡化了手術,降低了風險,提高了效率。”葛行新說。
徐礦總醫院骨科進入智能化時代
徐礦總醫院黨委書記、主任醫師王云清教授告訴記者:骨科手術有三大難題: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不同于對表面軟組織的手術,骨頭在肌肉包裹中,手術中醫生無法直接看到,更像是在堅硬的暗箱內操作。需要醫生在頭腦中建立深層三維空間,才能精確定位。
骨科醫生需要一雙特殊的“眼睛”,需要實時看清人體內部立體結構,以及電鉆螺釘打入的三維過程。也急需一雙特殊的“手”,可以極其穩定又能精確地按照“眼睛”分析出的操作路徑,完成鉆孔和擰入螺釘的過程。而“眼睛”和“手”恰恰是天璣的強項。
王云清表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能夠使手術定位精度達到毫米級,大大提升手術效率,減少患者的射線暴露和手術并發癥,在提升手術效果的同時,大大降低手術風險,顛覆了傳統骨科手術大切口、大創傷、易感染的手術模式。二代天璣骨科機器人在徐礦總醫院啟用,標志著徐礦總醫院骨科進入到智能精準微創的新時代。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