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減肥,是許多愛美女性長久的話題,張女士也不例外。為了減肥, 她試過了許多種辦法,但遺憾的是收效甚微。直到她去了徐礦集團總醫院介入放射科。
介入放射科也能幫助減肥?沒錯。在徐礦集團總醫院介入放射科,科主任孫曉飛通過一種介入干預的方式,成功的幫她在三個月內減掉了20多斤。孫曉飛說,這是一種從國外引入、國內多家醫院開展并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法,已被證實是治療單純性肥胖的簡單、有效的方法。
一起來關注一下。
肥胖成了她的心結:體重降下來怎么就這么難?
張女士26歲,身高1米6,體重72.5公斤。近年來,減肥成了張女士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據張女士說,過去的這些年里,為了減肥,她想了各種辦法。最初,她試驗過控制飲食。但這個辦法讓她很難堅持。她說,從小就胃口很好,遇到美食總是想多吃點。減肥期間,她有意識地控制了一段時間,吃飯的時候少吃一點,或者吃個半飽,但她很快就撐不住了。
“比如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吃個六七成飽,到了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就開始餓了。一餓,就感覺沒有力氣,上班打不起精神。這個時候不吃點東西根本頂不住”,張女士說,這個從飲食控制的辦法,讓她經常會陷入“報復性多吃”,很快就放棄了。
后來,張女士又嘗試過吃減肥藥,還嘗試過運動,但由于各種原因,她說每一次努力都半途而廢,而體重一直沒有什么變化。
肥胖讓張女士經常性地感覺到吃力,尤其是活動量過大的時候,比如步行久一會就會感覺到憋喘。此外,正是愛美的年齡,她還因為體重的問題產生了心理壓力。對照著身高體重指數,張女士自我評判屬于“肥胖”。但減肥又不成功,張女士說自己有了“心結”。
去年秋天,單位組織體檢,醫生建議她還是盡快減肥。至此,張女士下定決心要盡快實現“減負”。
介入科也能減肥?醫生說,減少那些對饑餓敏感的細胞的血液供應
張女士在網絡上搜索關于減肥的信息,看到了一則關于“胃左動脈栓塞術”的介紹后,打聽到徐礦集團總醫院介入放射科可以做這個手術。去年國慶過后,張女士來到醫院,找到了介入放射科主任孫曉飛。
“胃底區域是人體饑餓素細胞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小規模阻斷胃底區域血液供應會降低饑餓素細胞的水平,從而降低饑餓感,不愿過多攝取食物,從而達到 “少吃”的目的。胃左動脈恰恰供應胃底絕大部分血流”,孫曉飛主任介紹說,“胃左動脈栓塞術”是血管造影機器引導下的介入治療。經皮穿刺股動脈后,引入一根纖細的導管進入胃左動脈,沿導管推注微小的栓塞顆粒,部分阻斷胃底區域的血液供應。
孫曉飛主任表示,肥胖的發生與機體能量平衡狀態的調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能量攝入和消耗之間的平衡起著關鍵作用。研究發現,一些腦腸肽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中樞(下丘腦外側核和腹內側核)引起能量攝入和消耗的不平衡是導致肥胖的關鍵所在。胃饑餓素是其中一個具有促進攝食,維持正能量平衡作用的肽類激素。其生物學效應包括刺激垂體前葉分泌生長激素,促進食欲,減少脂肪利用,從而維持正能量平衡。如果對胃饑餓素的分泌予以控制,在理論上可以實現抑制食欲的目的。
“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對胃左動脈的干預,減少對那些饑餓感特別敏感的細胞的血液供應,從而降低了對于饑餓的敏感度”,孫曉飛主任說,這一從國外引入的理念已經在我國多家醫院通過臨床開展,結果表明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
醫生幫她實現了“減負”,3個月減肥27斤
去年元旦剛過,張女士在徐礦總醫院介入放射科接受了“胃左動脈栓塞術”。
手術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由于是微創介入手術,手術后次日,張女士可以正常進食。手術后兩天,張女士出院回家。
在隨后醫院的多次回訪中,張女士反饋說,從醫院回家以后,再也不像此前那樣“總感覺到餓了”,胃口還不錯,但飯量比以前少些了。更讓她感覺到興奮的是,她的體重開始明顯下降。十天前,張女士在接受醫院回訪時反饋說,她的體重已經明顯回落,比去醫院前減掉了27斤左右。除了體重減輕,張女士說,沒有感覺到其他不適。
“這就是胃左動脈栓塞術的特點。既實現了降低頻繁饑餓、過度饑餓的頻率,降低了胃部部分細胞對饑餓的敏感,同時保證人們不會因為進食減少而影響各項正常指標”,孫曉飛說,目前業界對于這項技術開展的興趣濃厚,已證實這項技術用于單純性肥胖(因能量攝入大于消耗而致的原發性肥胖者)的治療效果良好。
孫曉飛主任說,研究表明,肥胖是全球第5大危險疾病。過度肥胖會給人帶來很多危害,如誘發Ⅱ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腦卒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抑郁癥,誘發女性不孕、乳腺癌等。應對肥胖,及時干預,降低危險因素,不容忽視。
“近30年來,胃左動脈栓塞是介入常規手術。將這項技術運用到減肥上,是最近這些年的事。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理念的刷新,將持續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更多可能。我們相信,隨著介入的普及,胃左動脈栓塞術用于肥胖患者減肥會為更多人帶來健康與美麗”, 孫曉飛主任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